《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的经典著作,短短五千余言包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体现了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与智慧解析并梳理《道德经》中的管理哲学思想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科学艺术水平。
一、管理的内涵
近百年来,管理界一直在努力尝试给管理一个恰当的定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要素说这是由法国实业家法约尔提出,将管理的基本职能作为管理要素,认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是管理的活动过程。第二,实践说。这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观点,认为管理是实践的艺术,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成果与成就。第三,决策说。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不同的阶段。第四,协调说。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协调达到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综合不同的观点,可以发现管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变化发展着的各相关要素与内外环境,基于科学规律之上的艺术掌控与灵活协调的一种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哲学内涵
当今对管理哲学的认识是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管理哲学是哲学一般原理在管理科学与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是对管理活动内在运行规律的揭示与把握。第二,管理哲学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思维、价值观念以及个人风格。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管理哲学是将管理科学与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将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上升到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再应用到管理实践活动,进而提升管理的有效性
三、《道德经》的管理哲学
(一)“无为而治”,遵循科学管理
“人法地,地法天,夭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无为而无不治”,《道德经》将道路的“道”作为事物发展的规律与本原引人,认为最自然的、最本质的规律是支配万物的有效力量,如果尊重万物的内在规律性,就是无为,违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就是乱作为,反而起不到有效治理。尊重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无为而治”思想为现代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客观存在的管理事实采取管理措施,尊重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开展管理活动,科学的管理不是不作为,更不是违背科学管理的乱作为不作为无法推动管理活动向前发展,而乱作为挫伤了被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给组织管理制造内耗与不和谐。“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发展,是“道”的推动,强调了推动事物发展的真正力量是内在的规律“道”·
(二)“柔弱胜刚”,支持柔性管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搞”,“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作者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时身体柔弱灵活,失去生命后身体僵硬,草木生长时也是柔弱的,枯干后变得易断干枯。《道德经》以草木与人为例,以柔与刚的得失好坏,教人弃刚取柔,舍刚守柔。“柔”才是生命力与活力相符之“道”·
《道德经》的处柔、贵柔的哲学思想为管理哲学提供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工作由于面临多种多样的人与事,如果一味追求刚,无法包容万象,无法进行统筹,就很难实现和谐管理。管理者的决策应当听取与包容更多的意见与建议,以柔和的虚心的态度进行科学决策,以柔和的方式综合众人需要开展管理工作,避免专断的刚性决策。柔性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增强了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创新性、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是现代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的实践柔性管理也可以看作是《道德经》的贵柔哲学思想在现代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三)“有无相生”,坚持辩证管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道德经》中体现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作者在观察经验世界时表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认为万物生成之后,变成了一个相互冲突与相互协调的矛盾统一体,物体之间相互转化与相互依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揭示了世界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道德经》作者高度的智慧。由于管理是一个实践活动过程,参与管理实践活动的要素众多而复杂,各个要素在管理活动中千变万化并相互影响,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辩证法思维。根据管理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与不同情况,对管理工作的某个侧重点、某个要素或者某个职能进行强调与突出。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在动态中着眼整体,统筹考虑,各方协调,根据发展着的实际情况与客观状况进行辩证的灵活安排
(四)“上善若水”,倡导以德管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作者认为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水乐于奉献而不争,是最真正的善或美德。管理者的美德本身就是组织的一面旗帜、一部很好的思想教育的教材。这种在管理活动中所应体现的管理美德,就是《道德经》中认为管理者应当坚持的管理之“道”,也是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为人处世的要旨
(五)“善下为王”,管理就是服务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作者认为江海可以汇集百川于一体,是因为善干处于低下的包容谦卑的海纳百川的品格厂管理者如果想要实现对万人的有效管理就应当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后面,包容大度,自觉居下,贴近基层,服务众人,统筹全局,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自傲,更不是脱离众人
管理是以人为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管理主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只能是基于组织利益与全员利益,而不能是管理主体个人的利益,个人利益只能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而然地获得相应薪酬
(六)“大成若缺”,知人善任艺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道德经》在说明道体与道象的关系时,认为表面现象与实际情况可能完全相反,认识事物,必须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全面深人地认识事与人
对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知人方能善任,而知人却不是一件易事,是一个辩证系统的深人认识过程,《道德经》为知人善任提供了管理哲学思想。《道德经》强调“知人者,智”知人需要有识别察辨的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要充分认识每个人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管理与任用,发挥个人专长,避开个人不足,在个人不足方面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