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1日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实现“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不断加大,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联系愈发紧密,这些都对农业基础性支撑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问题仍然突出,生产成本不断“地板抬升”,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农业生产条件“硬约束”,农产品流通面临互联网“软整合”,经受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冲击,再加上外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不足,难以从外部对区域现代农业的构建提供支持,农业内部迂回发展效率低下,因而农业也就成为了“四化”同步进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进而形成了农业滞后发展的困局。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和缓冲弱质性农业所承担的双重风险,实现产业融合与发展,就需要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文献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指导思想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市场机制及价格杠杆的应用及完善,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并进一步优化。在此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基础,许多相关研究成果得以出现。

蔡防、李周(1990)认为,能够在政策方向和技术选择两个层面来着手实施我国农业现代化;郑有贵、李成贵(1997)等依据对农业经济学方面的经验积累,对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合理化建议;库兹涅茨在有关经济发展方向方面的理论被孙中才(1995 1998)继承而且被发展,将农业对经济总体贡献日趋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农业小部门化;罗其友(1999)打破了当时“石油农业”发展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创造性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农业发展方式中,并为区域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可以落地的实践性思维;刘茂松(2002)阐述了农业基础地位在小产业化阶段拥有了维护人类发展、推动经济架构改善、解决市场危机等方面的新特点;唐华俊、罗其友(2004)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机理、发展机制及其成长规律,探讨了农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农业整体发展的先导作用,进而阐述了在新的环境下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实施加快建设是从区域层面统筹我国农业发展的唯一方法;贾利(2009)研究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发展方式变化的轨迹,认为当前粗放型、掠夺式的农业发展方式己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有效的农业政策是通过制度创新,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陈锡文(2010)从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出发,阐述改善经济组成、成长方向改变的重要地方就是农业,改变农业成长方向要摒弃以往靠要素投入推动产业增长的单一外生型增长方式,转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组织形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式;危朝安(2010)研究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具体路径,潘盛洲(2010)对农业发展方式的典型模式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刘柞祥(2012)认为,农村的生产要素享赋在中国因为刘易斯拐点的产生而出现了变化,其他的经济主体会因为这种变化而接受到要素价格等传送的信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岳振飞、孔祥智(2015)以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调研成果为依据,提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导向,即产业化、规模化、绿色化和集约化。

三、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分析

 (一)农产品分类

按照国际贸易的一般习惯和行业国际标准,在我国SITCO(食品及活动物)、SITC2(农业原料)、SITC 1(饮料及烟草)、SITC4(动植物油、脂和蜡)是四大类农产品。

 (二)研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1.测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式。一个行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强弱程度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度量,其中,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是衡量贸易水平的重要指数,公式为:

blob.png

其中,X为某农产品的出口总量,M为某农产品的进口总量。GL的范围是0到1}既等于0,说明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没有出现产业内贸易,仅仅是有进口或出口情况的产生;GL等于1,说明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最充足,这个国家的进口总量与它的出口总量相等;既在0到0. 5之间,说明这个国家的一种农产品把产业间贸易视为核心方式;当GL在0. 5到1之间,则说明这个国家的一种农产品把产业内贸易看成核心方式。

2.四大类农产品在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我国部门内贸易指数(见表1)说明,SITCO(食品及活动物)在2007年到2015之间是保持大于0. 5的主要产品,其GL指数年均值为0. 583 ; 2008年SITC 1(饮料及烟草)的GL指数有所下降,后来又渐渐上升,其GL指数在2012年到了0. 998 ;但是SITC2(农业原料)和SITC4(动植物油、脂和蜡)两种产品的GL指数有些低,只有约0. 2的年均值。

blob.png

在我国农产品中划归为产业内贸易是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草等两大类,并且产业内贸易水平在饮料及烟草类显得更出色些,可以剥离的食品生产过程是重要的原因,全球化的深入使得食品在中国的部门内贸易拥有很高的水准得益于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可是农业原料、动植物油、脂以及蜡在产业间贸易的范畴内,这种农产品在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农业原料生产环节剥离的程度不高和跨地区配置实现起来比较困难;而GL指数在动植物油、脂及蜡中没有达到0. 2,油脂类农产品在我国没有较显著的优势而造成的,农产品市场在我国进入WTO之后慢慢被打开,这种产品因为许多进口油脂类产品而出现产业间贸易方式,产业内贸易水平因此而出现非常大的波动和下滑。

 (三)农产品在我国部门内架构分析

1.产业内贸易结构细分法。Greenaway -Milne:产业内贸易结构细分法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实施判断和分类在SITC Rev. 3的分组农产品种类上。通过每组产品各年的产业内贸易种类和农产品交易总量,计算出每一年的即VIIT(优质垂直型部门内贸易指数),LQVIIT(低水准垂直型部门内贸易指数)、HHIIT(高质量水平型部门内贸易指数)、LHIIT(低质量水平型部门内贸易指数)。

二是每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细分通过GHM方法对SITC Rev. 3进行判断:

细分标准::1一α≤(PX /PM)≤,1 +α,HIIT(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PX /PM)< 1一α或者式(PX /PM)> 1 +α,VIIT(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单位农产品的出口价格用尸、表示,单位农产品的进口价格用尸v}表示,离散因子用a表示,一般为0. 15或0. 25,我国是贸易大国,通常采用0. 25。

当0≤(PX /PM)≤0. 75时,为LQVIIT(低水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质量方面,拥有此类特征的农产品档次不高;当0. 75≤(PX /PM)≤1时,为LHIIT(低质量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款式以及规格上的多样化程度上,拥有此类特征的农产品单一;当1<(PX /PM)≤1. 25时,为HHIIT(高质量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贸易款式以及规格和多样化程度上,拥有此类特征的农产品比较高;当式(PX /PM)> 1. 25时,为HQ VIIT(高优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因为本身质量比较好,拥有此类特征的农产品具备较强的出口优势。

SITC Rev. 3里的部门内贸易在一组一年的农产品的类型和对每组产品的进出口总量的计算通过GHM方法实施判定。

计算公式如下:

blob.png

其中,拥有高水准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农产品的出口总量用XH+代表,具备高水准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农产品的进口总量用MH+代表,拥有低水准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农产品的出口总量用XH+代表,拥有低水准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农产品的进口总量用MH-代表,拥有优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式农产品的出口总量用Xv+代表,拥有优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式农产品的进口总量用M V+说明,用低质量部门内贸易水平型模式农产品的出口总量用X V-说明,拥有低质量部门内贸易水平型模式农产品的进口总量用MV-代表。

2.  GHM法垂直型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农产品的结构研究。从表2可以得出,HQVIIT(优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基本是我国农产品的主体。即VIIT (15.5 %),LQVIIT ( 5. 3 %),HHIIT (2. 3%),LHIIT(1.9%)是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组织研究指数从大到小的依次平均水平。

blob.png

由于优质部门内贸易垂直型类型的产品像水产品(第三组:水产品和肉产品及制品)、蔬果(OS组)、毛线制品(毛条除外)和它的废料(26组)等在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占比很大,有近50%,所以HQVIIT(优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重要类型。

2014年,高水准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开始快速增加,由此得出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结构种类上出现了变化,数值大小方面虽然即VIIT在2015年名列前茅,可是它的发展趋势有缩短的情况,说明在垂直型差异产品当中存在下滑的情况,而在水平差异产品当中拥有很好的成长趋势,这说明产品多样化的发展在我国农产品产业政策中渐渐受到重视。

四、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及解释变量

规模经济、消费需求、产品差异性、生产劳动能力、利用资金的效果、科学技术技能力、国外融资、运输成本、生活环境的区别、局部地区整体经济等是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原因。因为本文重点开展的是针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综合水平的实际状况并在产业方面实施分析,没有涉及与一个国的部门内贸易,所以不需要对运输成本、文化差异、一体化的局部经济等国家层面的原因在贸易国之间进行思考。

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产业层面的回归模型因为数据的失真和方法的选择,于是只有依靠农产品加工行业来实施研究。规模经济、消费需求、产品差异化、生产劳动能力、资金使用成效、科技程度以及国外融资被看作是对产业内贸易指数产生影响的解释因素,而随之变化的量就是部门内贸易在加工农产品的指数(IIT>、部门内贸易在垂直型的指数(VIIT>和部门内贸易在水平型的指数(HIIT>,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细分的产业内贸易结构水平产生的作用依次实施探究。

 (二)模型的建立

 blob.png

其中,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用GL来说明,对部门内贸易的农产品指数、部门内贸易垂直型指数和部门内贸易水平型指数造成的影响通过本文对上面)\种变量实施了考察,IIT部门内贸易指数)、HI-IT(水平型部门内贸易指数)以及vIIT(垂直型部门内贸易指数)可以用GL来说明,生产劳动能力用LP来说明;ESt代表第t年的规模经济指标;农产品差异指标用尸口表示,农产品差异在第t年的指标用NUt表示;外商投资指标用FDLt表示;资本使用效率指标用CP来表示;科学技术水平指标用ST表示;消费需求用CD来表示;α0为常量,εt为误差项。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用TP表示;农、林、牧、渔业就业人数用LE说明;农业生产要素投资额用AI说明;农、林、牧、渔业平均薪水用AS说明;有效灌溉面积用IA说明;化肥的施用量用FU说明。分别表示为:

blob.png

模型变量数据见表3和表4。部门内贸易加工农产品指数和部门贸易结构指数见表5.

 (三)模型数据的显著性检验

对数据使用Eviews7. 0实施回归研究,获得下面结论: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1.对IIT的回归检验

由Eviews估计结果可知,拟合度Rz达到了0. 905,表示拟合优度依旧很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F值通过检验,这显示了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效的。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CP(使用资金的成果上)、CD(消费需求)、LP(生产劳动能力)、尸。(产品不同的特点)通过了检验。

方程表示为:

blob.png

2.对VIIT的回归检验

由Eviews估计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只有CD(消费需求)、尸。(产品差异性),CP(资本使用效率)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回归模型中通过了检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虽然Rz比较低但是F值经过了检测,这说明该线性归回多元回归模型是显著的。

方程表示为:

blob.png

3.对HIIT的回归检验

由修正序列相关后Eviews估计结果可知,仅仅有CP资本用效率),NU(产品差异性)在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回归模型实施改进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过了检测。F值在R2等于0. 80情况下经过了在5%的显著性程度下的检测。

 (四)模型结论

1.消费需求因素

我国加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也表示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距离因为经济的快速成长而在不断缩小,在需求结构水平层面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居民的一致程度不断接近,我国加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因此得到了健康的成长。

2.资本利用效率

农产品的加工在我国部门内贸易指数、部门内贸易的垂直型指数和水平型指数一起受到资金利用率的影响,表示在农产品机械设备工具的利用能力上我国投资资本有所增加。专业化分工因为农业工业化而得到推进,规模生产模式也会因为农业工业化而得以成形,其对农产品品质数量发挥了有效的推动效果。

同时,高质量的产品和多样化的产品可以通过加工农产品时采用大型机械设备等方式得到,加工农业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和品种的多样性在我国得以实现,通过加强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各方面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成长。

3.产品差异性

农产品的加工在我国部门内贸易指数和部门内贸易垂直型指数共同受到产品特点的明显影响,其中单位农产品使用化肥的数量也有显著影响,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受到基于加工农产品贸易品种数量的指标明显的影响。这表示农产品品质上的不同是我国加工农产品中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重要特征。而品种数量则是横向水平型产业贸易的表现方式,在我国,加工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受到贸易数量不同的影响。

4.劳动生产力

加工农产品部门内贸易指数受到从业者能力的负向影响明显。在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对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造成了妨碍,是由于农业发展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生产重要组成部分,视家庭为单位,农民通过集体组织的方式租赁土地等一些生产要素和生产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度。规模较小、土地过于分散,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对大范围内的机械化操作以及统一布局有局限性,现代化农业对品质的诉求也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创造财富能力的提高单单从生产劳动能力的层面来讲没有给加工农业产业内贸易产生效益。

5.规模经济不显著

产业内贸易的核心影响因素就是规模经济,指标在研究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时并不明显。主要存在下列因素:我国加工农业的规模经济性因为经济、历史等因素而成长一般,总体而言在加工农业方面技术能力依旧比较低,规模经济性和发达国家或者另一些科技含量较高行业的规模化生产相比不显著;劳动生产力与资本利用率是我国农产品的规模经济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根据上述对这两项指标的整体研究可以得出,规模经济性对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不稳定性。产业内贸易的成长受到了劳动生产力阻碍,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了资本使用率的推动。

 6.外商投资不显著

农业的成长和技术提升受到了外商投资的推进,但加工农产品在我国部门内贸易的测试结论却受不到显著的影响,主要有下列因素:(1)农产品外商投资总量仅仅占到农业生产总值的0. 46 %,其总量很小;(2)我国拥有国资背景的加工农产品行业的技术转移受到外商投资的推动不显著,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农业差距依旧非常大,在技术吸收和学习方面国内厂商的能力有局限,技术转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

7.科技水平不显著

科技水平的影响不明显,主要有下面原因:(1)科研投入在我国农业层面不集中,缺乏互利共赢的合作,农业研究资源使用效率因此而变低[}5} ; (2)经费使用领域在农业研究中不一致,粮食保护和疾病预防占比很大;(3)研究资源创新成效小,因为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农产品从业人员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学历要低。

五、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本文给出了下面建议:

一是积极推动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该贸易类型注重的是同一产品的异质性,是在技术水平、要素投入趋同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动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差异性农产品的大量投入可以有效缓解当前中高收入群体对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的扩张性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满意度;而作为生产异质性农产品的供给方,由于存在产业内部的专业化,更利于规模经济的产生,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

二是开展并形成农业产业化与企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以农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经营与建设主体结构体系;针对传统承包经营户规避风险、经营衰退,农业生产服务企业集团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农民“就业、生产资料、社保”三重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地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人才、资本、政策、资源等方面的聚集性优势,将农产品的生产、服务、加工、流通等环节串联起来,从而提高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是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业要素享赋价值,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落实科研转化;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立足农产品差异化需求和应用导向,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推进和农机农艺相互配合的机制进行完善,积极探索推进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设施增地”,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打破农村人才、信息、产品“三流不畅”的局面,将互联网“平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植入农业发展的根本理念,不断拓宽农业发展的思维和渠道,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