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方式的理论探讨
1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方式的政策因素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层次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体育的发展具有思路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学校以及社区体育的发展基石,也是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了学校中学生的体育课程活动,以及体育锻炼要求具体事项。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出台鼓励并促进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 学校体育向社区发展导向政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校体育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其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明确提出要开发社会资源。为了不断的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形成适合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特色,课程标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并加大对体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的学校体育建设,关键是发展建设体育设施,只有建设更完善的体育设施,才能够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对于各地学校来说,其建设都要根据相关的建设标准进行,在相关的技术规程等规范中,包含了学校建设的各种技术规范。对于建设的学习体育设施,要加大开放力度,增强设施的使用效率,不断地发展更加适合青少年使用的体育设施,并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降低学生进入的门槛,实行免费使用或者优惠使用的措施,在体育馆闲置时开放使用,休息日也应该开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从发展体质环境条件、组织形式以及资金来源上提出建议,鼓励各地区将学校体育设施与公共体育设施在最初建设上统筹规划,做到闲时满足社区人群,学时满足学校需要,既能从学校以及社会两个方面共同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同时,在组织形式上,要求不局限于现有体育课程的行政班组织形式,或学校组织形式。开展多样的组织办法例如共青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少年宫、各类活动中心的职能来促进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学生课余体育休闲生活。
政策明确引导学校,在建设校内体育设施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强开发校外资源,扩展学习体育发展。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对学习体育设施的建设,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体育设施资源,在面向学生开放的基础上,发现合理的组织形式、开放形式,以面对更广大的社会体育参与人群。
(2)社区体育向学校发展导向政策
为了实行全面健身,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纲要的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我国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在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年中对于计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有了更高的标准。对于学校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使用,会得到政府的补贴费用。对于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要在设计上能够方面公众使用。加强体校的相关设施的建设,确保能够成为更多人使用锻炼的场所。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纲要》以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为目的,引导并要求公共体育设施、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以不同的形式向社会进行开放,免费或优惠面向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开放。这也意味着可以通过适度合理的经营来充分利用学校与公共场馆的体育资源。另外,县级以上的政府应在财政上补贴相关的开放学校,用以改造体育设施,维护现有正常使用的设施,增加建设更多的体育设施以满足更多的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不应当只成为国家与学校所开展的教学与简单娱乐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服务业也应该承担起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丰富国民娱乐生活,促进国民体质增强的任务。国务院在分析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从体育消费的层面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并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它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政策鼓励各个地区合理布局,促进各类体育场馆利用,大到承担重要比赛的大规模场馆,小到各个学校的教学用场馆的开发与使用都要进一步的优化。以满足学校学生与社区体育活动参与人员的需求。国家通过产业的形式进行政策颁布也是对于体育的经济效应重视的又一体现。
《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机制、资金保障、监管机制、绩效评价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并明确提出了目标:我国要不断提升社会文化服务,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购买和提供主体,计划 2020 年就要实现全面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供给机制,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同的增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丰富和发展社会文化服务,形成更加浓厚的文化体制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在本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并为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广泛的健全体育活动组织,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经常性的举办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
对于体育设施,要从各级政府做起,不断地提高对其重视力度,加大建设力度,制定好完整的建设规划,保证城乡公共体育更好的发展。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地方政府是场地的提供者,可以根据周边的情况合理的规划体育用地并划拨使用。
对于公共体育设施,大多数为非营利设施建设,但非营利并不代表不经营,其经营性并不能干扰公众对设施的使用,要合理规划设施的经营管理,确保设施的收费要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让利公众,让公众真正的享受到国家的体育福利。对于学校和各单位的体育设施,要实行开发的政策,提高体育设施面向公众的程度,要加强对公用体育设施的管理,加大对故意损坏设施的行为的惩罚力度。
2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方式的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成功,人们的居住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人均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但这种经济发展得到的提高主要存在于第一、第二产业,但对于缓慢发展的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来说,其为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程度并不乐观。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其经济总量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要大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其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也要远高于我国。
因此,处于第三产业中的体育服务产业其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下。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标明我国的体育产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将但如果按照原有的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等领域来分别发展体育产业,则会阻碍体育发展的整体性,不能做到,以竞技体育带动社区体育,以学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以社区体育服务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目的。
一方面,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共同发展推动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通过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有利于促进全民健康水平和国民体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身心承受能力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体育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则依靠教育水平的提高,但两者在培养人的终身体育习惯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学校体育来说,其发展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社区体育来说,其发展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扩展和延伸,共同的为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终身体育习惯一旦形成,必将带动体育服务行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学校在体育信息资源,体育人才资源,最主要的体育设施资源发展明显高于社区体育所占有的资源。但相对于学校教学需求来说,现有资源配置也仅仅是勉强满足。但若将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环境进行共同发展统一规划则会促进两者更好的协调发展。并带动社会体育参与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体育产业需求,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方式的人文因素
从体育的功能角度来看,体育对促进人的健康心理功能效果显著。体育运动通过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完善人的性格、气质及增强人的意志品质来发挥健康心理的作用。同时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很多都是多人互动型的活动,能够增强互动性和集体感、增加交流机会,打破自我封闭,使人获得自信,从而改变参与者对生活的看法及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和谐社会,而对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一定是跟随社会的发展方向前进的,因此,未来的体育建设将成为和谐体育。和谐体育必然具有和谐社会的因素,也就是达到和谐的目的,因此,体育主体之间都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体育与社会其他部分能够协调共存,能够发挥这在社会中各自的作用。
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既要发展学校体育,又要发展社区体育,学校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期阶段,而社区体育则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后期阶段,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也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学校体育在发展体育事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不但有雄厚的体育资源,而且有优秀的体育教学对象,而学校体育的教学,能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体育人才,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学校体育融入到社区体育中,能够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能够将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设施资源以及人才输送到社区体育建设中,大大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也能够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使得社区体育中特有的项目进入了学校体育中,并且扩大了学校体育环境,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社区,学校中的体育教学环境面向社会开放可以更好的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提高余暇时间生活,提高社区居民人际关系。
二、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方式的背景分析
1 学校体育建设的迫切需求
学校体育建设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个角度去进行完善与丰富教学内容,配备多种教学场地与器材设施,特别是依靠社会中的多种资源进行配置。
(1)学校特殊场地配备亟待解决
虽然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相对丰富,但仍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学校教学内容的发展。对于特殊规范性体育场馆,学校无法给予配备,例如羽毛球馆,游泳馆,篮球馆等规范化的场馆设施,对于高等学校来说都很难配备齐全更不用说满足中小学校的教学需求。
现阶段的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安排通常为多个班级学生在在篮球场大小的场地或田径场内开展,内容也仅仅是通过简单的慢跑过度到基本的体育技能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强度小,学习内容枯燥,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虽然现阶段中小学校即便安排有每周三节的体育活动课,但是实际的锻炼与学习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经过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后,学生仍然没有学到正确的锻炼方法,更不用说产生运动兴趣。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为例,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学校,相应的配套体育设施也一应俱全,但作为涵盖义务阶段所有年级的学校,田径场地为 300 米塑胶跑道,旁边为综合性塑胶球场,周围是篮球架,用以提供学生篮球课使用。在篮球场中央还布置并画出两个网球场地,在网球课时将可移动的球网以满足网球课场地需求。
由于学校所需开展的项目较多,基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就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但每一种运动项目的开展都需要配置相应的配套场地设施。但由于学校占地面积有限因此无法将多种项目的需求场地都完全按照标准形式进行安排,只能够“一地多用”来满足。 相对于社会上丰富的多种资金投入形式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场馆,或者以吸 引社区居民丰富健身、娱乐生活的健身场馆,游泳馆。学校的场地设施可谓是普普通通,因此,怎样调动社会的优良体育资源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新需求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2)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项目有待丰富
我国学校体育中所开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田径以及三大球类,有条件的学校会增开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项目来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但总体来说还是以田径、三大球类为主。例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朝外校区,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始建于 1956 年,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示范学校。同时是一所北京市排球传统学校,但该校区占地面积较小,仅有一片与教学楼大小相近的活动区域,该校所有的体育课程教学都只能在这样一片区域完成。因此,仅有一般田径课程和传统排球课程开展较好,这也反应了大部分北京市学校的情况。但也有学校运动项目开展较为多样。例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始建于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型外国语学校。学校始建于 1999 年,现占地 350 亩,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场地设施规范,不仅有两片网球场地,还有一个篮、排综合馆,乒、羽气膜馆。学校所开设的课程除传统项目之外,还通过外聘体育教师来开展了网球课,高尔夫课,击剑课程等高端运动项目。
课外活动虽然大部分能够顺利展开,但形式也比较单一,春夏两季的广播体操,冬天的慢跑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进行,没有任何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需求,再加上场地资源有限,因此课外活动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相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每年一次到两次的校级运动会和体育文化节虽然能够吸引大量学生参与,但举办的次数终究较少,要想达到长期的教学效果,局限性可想而知。
因此,引入社会资本或者与社区体育活动场馆所开展的健身,游泳,高尔夫等教学可以作为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又一新方法。
2 社区体育完善发展的需要
(1)社区体育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
通过对专门人员对居民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问题来看。对于专门人员进行指导这一项选择较少,从这一点来看,人们对于社区体育指导员了解较少,因此导致对于专门人员指导的需求量不大。通过了解发现:在社区体育中,对体育活动做出指导的女性比例较大,而且年龄阶段稍微偏大,他们通常是经过长期的摸索才形成的一些体育理论,所以专业性和科学性不高。
由于缺乏基本的运动卫生知识,不少人盲目地进行锻炼,没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锻炼效果很不理想。现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大多是兼职或是离退休有业余爱好的老人,他们没有受过较好的专业培训,指导训练和组织工作的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要求的标准。
(2) 社区体育经费、运动场地设施不足
在居民对社区体育设施满意程度的调查问题中,人们表现出消极的看法,有78.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和不满意,甚至有 13.4%的人对于社区配备的体育设施资源有着非常不满意的选择。可见我国现阶段社区体育活动配套设施尚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虽然在有了住房建设配套健身场所与器材的政策要求为导向,但对社区体育资源的投入还是欠缺,同时配套的场地器械维修与保障人员还没有提供,因此无法保证社区内提供的设施资源能够持续为社区居民服务,甚至出现了社区内配套锻炼设施由于损坏而闲置的现象,居民练习场所也会被停车位所占。另外,由于北京市仅三环到五环的范围之内就有 1228.4 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区楼房密集度较高因此无法提供面积较大的场所安排健身路径或者锻炼器械。
对于不满意的原因分布也比较广,普遍来说设施布局不好,人均设施不够都是人们所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对于满意项目来看,人们所满意的仅仅为花钱少。从年龄区别来看,低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不满意较多,大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特别是 60岁以上的居民相比其他年龄段的满意度更高,这也是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条件能够基本满足高年龄段的运动需求,而对于低年龄段特别是19-30岁年龄段运动兴趣较强的居民来说社区基本体育活动条件无法满足其运动需求。要不断地丰富社区体育的项目,形成更多的体育活动形式,给社区群众更多的参与机会。
(3)社区体育活动对学校体育学习依赖明显
通过对学校体育学习对社区居民体育参与的影响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学校体育的学习对于毕业后的社区和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参与有着重大影响,47.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体育的体育学习和活动对毕业后的体育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帮助,有 33.5%的人认为学校体育学习对社区活动运动项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这从另一个反面也反应出,在社区体育参与人员不断地发展中,已经逐渐的形成了更强的依赖学校体育学习的状况。
在学校体育中,体育项目主要为田径、球类、水上或冰雪项目、新型运动项目、 体操等,这些项目中的球类与田径为对抗性项目,更适合男性争强好胜的性格习惯。
因此,男性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练习者对学校体育学习依赖程度更大。 女性若需要体育活动来进行形体塑造或者参与符合其特点的运动,在社区中往往需要通过体育俱乐部或相应的美体培训机构进行消费学习,女性对学校体育学习依赖较男性稍小。这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够重视性别对于体育运动参与影响所造成的。
既然社区体育参与会受其所接受的学校体育教学影响,这就为学校向社区开展,开放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也为通过学校开放途径解决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参与提供了依据。
(4)社区体育参与缺乏余暇时间
对于影响体育活动的因素来说,影响社区体育参与的主要原因根据年龄段的不同主要的影响因素也不同,19-45 岁阶段影响其参与的主要原因为工作过于紧张导致没有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缺少场地器材和参与同伴成为次要影响其参与的原因。并且自身的生活惰性和不良的生活或习惯也是影响其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而在 46 岁以上年龄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缺少参与伙伴和缺少场地器材与组织管理,可见此阶段的居民处于工作稳定且面临退休或已退休的状态,因此,空余时间相对较多,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追求健康的本能和自主丰富娱乐文化生活的动机也更加显现出来,更多的会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来。
总之,社区体育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学校体育的社区化,与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开放去进行应对。因此,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存在的各类问题的解决成为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融合的内在动力。无论学校体育还是社区体育,不可割裂体育的范畴单独去对待。对于学校体育来说,有着社区体育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而对于社区体育来说,社区体育又有着学校体育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应该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互补特点进行分析,促进两者的共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