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维护我国在太平洋岛国的安全利益,我们应当在该地区建立我国国家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
国家任何一种发展空间的获得与扩展,都以安全利益的实现为前提。国家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最核心部分,它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而延伸。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率先提出要实现“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海洋战略。“海上长城”本质上是一种随着国家海洋利益在海洋上延伸而变动的利益边疆,“海上铁路”是要组成强大的海上综合力量,支撑国家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家利益逐渐向全球延伸,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都需要比以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要突破来自海洋方向的围堵,捍卫遍布全球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实现在远洋实现国防力量的覆盖。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有赖于在关键地区建立起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它属于战略预置性设施建设,主要是保障和服务于战争的,其预置的主要方向必须与国家利益延伸的方向和国家战略方向相一致。抓住了主要战略方向这个推动全局的“枢纽”,就能在重要区域内集中资源,形成较强的保障力、生存力和快速反应力,就能保证我国海、空、天力量在该地域开展有效的军事行动。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太空强国,就要突破狭隘地缘政治的桎梏,也需要地表上全方位的牢固支撑。能够起到这样的双重支撑作用,而我们长久以来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关键地区,就是太平洋岛国。如前所述,无论从大国之间进行博弈的国际安全视角,还是从我国面向未来的国家安全视角,都可以看出:我国在太平洋岛国存在着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这是由太平洋岛国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在此其他一切利益的实现都要以安全利益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因此,我认为,安全利益的实现是打开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交往新格局的抓手和突破口。
我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具有安全、经济、资源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国家利益。我国政府 2015 年 5 月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随着我国国家利益不断拓展,国际和地区局势动荡、恐怖主义、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疫情等都可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海外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安全以及海外机构、人员和资产安全等海外利益问题凸显。”只有实施积极防御才能实现和维护我国海外利益。
何谓积极防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着明确的阐述:“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首次将我空军定义为战略军种,首次将对海军的战略要求定义为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具体体现。它表明,为了维护国家的海外利益,我国的海、空力量必将走向远洋,我国的国防力量必将向海外投送。应保持我国防力量在此地区的实际存在,要按照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要求,做好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各项准备。因此,在太平洋岛国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安全合作,建立我国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是一项实施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带有战略预置性意义的准备行动。
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是指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过与所在国家的平等协商,以新建或租赁的形式在我国领土以外建立的,为我国军事力量远距离投送提供战略支撑的军用基础设施。对这些设施进行日常维护需要派驻适当数量的常驻人员,进行必要限度的战略预置。初步建立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所需的军用基础设施的类型,主要包括机场、码头、船坞、雷达站、观测站、仓库、营房、车间以及配套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立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需要探索更加多元、灵活、机动的军事力量存在方式,例如派遣驻军事专员及顾问,完善技术停靠站、联合情报站、小型侦查和追踪设施等。
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的基本功能应包括:(1)平时进行海洋观测,使我们掌握南太平洋的海洋环境(包括水文、气象等状态,过程和变化),使之逐步透明化,为周边科学考察活动提供支撑;(2)与我卫星组网,作为航天器的地面支撑,形成对特定地区实时状况的有效观测、监控;(3)平时为我舰、机远洋训练提供导航、维修、补给;(4)战时为我军用舰、机提供停靠、维修和补给;进行情报搜集、预警;为我舰、机及高端武器精确制导;对敌进行电磁干扰,营造有利于我方的战场电磁环境。
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不同于海外军事基地,首先是在功能及与所在国的关系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不同于海外军事基地的具体特点有:坚持平等合作原则,只涉及相关基础设施的使用权,获取方式上秉持以租赁东道国基地设施和共同管理为主,尽量避免对其主权问题的涉及;战时派驻必要的部队,平时不会大量驻军;基地设施战时军用,平时可以军民两用,为所在国的经济、军事发展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其次是存在形式不同:海外军事基地是显性存在的,不论平时还是战时,它都有军队驻守,并囤积一定的武器装备;而我们所要建立的国家力量海外投送战略支撑点可以是相对隐性存在的,平时它就是用于科研、通讯、运输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只有在战时,它才显示强有力的军事功能,这也正如人体内的经络与穴位,只有在气血运行时才能显示它的存在,既要举足轻重,又能举重若轻。
我国原则上不会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早前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巴基斯坦瓜达尔以及孟加拉国吉大港等帮助建设的商港设施,都是出于商业和贸易的考量,我海军护航编队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港、沙特阿拉伯吉达港、非洲吉布提港等地的技术停靠、靠港补给和休整,也主要是出于能源安全和海外经济利益的保护。但是,我们不应排除在今后按照国际惯例,在平等协商、互利互相的基础上,在外国境内常设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要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安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必须保持军事力量在国家海洋利益的相关区域的实际存在,而建立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就是这种实际存在的重要保证。要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去得了”,一个是“站得住”。海外战略投送主要解决的“去得了”的问题,而建立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则是解决“站得住”的问题。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功能,应当采取灵活的形式,既可以是密集的基地,也可以是分散的基础设施,要将岛国可以承受的程度纳入综合考量,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做好战略预置。
我国在太平洋岛国建立国防力量海外投送支撑点基础设施建设,其工程量与财政负担比建立军事基地小,而且对于太平洋岛国及邻近海域的地理条件而言是完全可行的。再者,由于其规模小、具备隐蔽性,在平时和战时的安全性、生存能力要比军事基地强,由于设施性质存在的模糊性,还可以利用国际法进行保护。
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建立我国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对于我们在现阶段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基于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特点和目前已初见端倪的基本规律,运用战略思维方法综合考量历史、现实各方面因素提出的。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军事强国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深入,随着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向军事实力转化进程的加快,战争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信息战、网络战、电磁战逐渐显示威力,远程精确打击、智能无人武器装备大量涌现,将成为未来战争中的基本作战手段。建立我国国防力量海外投送的战略支撑点,正是主动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先手棋,为此,在建设中应做到“虚实结合,明暗并举”。“虚”就是体现我国军事力量在南太地区实际存在的象征意义,这是平时对敌进行牵制、威慑所必要的,我们在太平洋岛国建立这样一种支撑点,并不是要把我国的常规力量部署到这里,而是要体现中国军队有能力在这里开展活动,在执行任务时可以得到有效、可靠的保障和支援;“实”是在战时真正担负支撑作战的功能,使我军作战能力在该地区得以充分地展开。所谓“明”,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要故意制造出假象和虚的功能,目的就是广而告之,干扰敌方对我实施战略围堵的军事部署,并使其有所忌惮;所谓“暗”,就是指实际的战争功能一定要隐形,比如侦察、预警和导航等,化整为零、就地隐蔽,使对手摸不着、看不见,一旦运用即出其不意。
如果我们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就不仅具备了使我国国防力量在南太平洋地区实际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能够使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上,赢得战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