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想者”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4日

文化是人类的DNA,是民族的灵魂,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文化。中华文化“坦诚似天,虚怀若谷,在漫长的岁月里,广裹的土地上,有过无私奉献、四面传播的光荣,也有过诚心求教、八方接纳的盛事。它和以直,健以稳,文而质,博而精,大而弥德,久而弥新,昂然挺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中华文化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作为学术期刊,使命担当就是要弘扬中华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推陈出新,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想者”。

 (一)中华学术的传承者

没有继承无从发展,没有继承无从创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得益于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注重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数的古藏典籍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辉煌历史。因此时代发展到今天,用文字记录当下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一种很厚重的传承。但是传承不是无所目的全部继承,作为学术期刊,我们在文化继承中需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挖掘文化背后的现实力量,这就需要筛选和甄别。

作为传承者,学术期刊不仅仅具有记录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同时学术期刊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发掘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以及如何对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作为学术期刊,我们刊发的文章一定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一定经得住历史的推敲,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学术期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毕竟版面有限,能否在有限的版面内浓缩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是考核一个学术期刊功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选题策划中一定要切实关注党和国家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文化选题,紧跟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脉络,从优秀文化传统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如何提炼,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作为学术期刊不能远离时代和割裂历史,我们需要的是学术的升华和中华底色的高扬,我们需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才是中华学术的境界和使命。因此,作为学术期刊要努力成为中华学术的传承者,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想者”。

 (二)中华学术的推动者

学术活动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推动中华学术和中国学科体系的建构可谓任重而道远。作为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文化记录媒介,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者和引领者,如何有效推动中华学术走向坦途,走向高端,值得我们去思考。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优势。学术期刊的文稿基本上都经过一定程序的筛选,每一篇文稿都具有相关的价值取向和导向,包括错误的思想导向。因此,学术期刊在进行学术出版和传播过程中,要慧眼识珠对具有正确思想的学术精品及时予以弘扬,对具有错误思潮的学术垃圾坚决予以唾弃和进行抨击。

所谓的精品学术的推动,主要是中国话语的与时俱进,主要是中国学科体系的积极再创新。因此,作为学术期刊,我们一定要把好期刊审核这一关,不能把不健康的思想内容带进公众视野,一定要弘扬社会正能量,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一定在传承创新中推动学科和学术发展,因此在刊发稿件方面,既要注重理论创新,又要注重实践创新既要注重历时创新,又要注重共时创新既要注重内容创新,又要注重形式创新既要注重局部创新,又要注重全局创新既要注重原始创新,又要注重集成创新。

新师大学报紧紧抓住这一主题,用思想去引领学术,用思想去引领创新,用思想去引领未来。新师大学报的主编一直强调,既然来到了学报,就力求做一件大家和自己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且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学报要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创造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努力成为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探索者,努力去占领学术思想的高地。新师大学报先后开辟“丝路史观新探”“丝路学研究”等栏目,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新师大学报最近已开设“中国学派”专栏,在开栏语上强调:“昔日,西学东渐今朝,东学西传。这是历史的追溯,也是现实的演变”。“中国学派的气量是放眼全球视野,中国学派的灵魂是塑造中国力量,中国学派的精髓是凝聚共识、包罗万象。中国学派的崛起是一种学科体系的崛起,是一种自信的崛起,是风格和特质的崛起,亦是中国时代的崛起。”中国学派既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从国内外学术研究现实中添加力量,同时还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摇旗呐喊。

 (三)中华学术的传播者

高水平的学术和交往等相关平台的推动,能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传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而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拓展新通道,提升新品质,增强新活力。

韩春雨团队在向一家顶级期刊投稿被拒的情况下,依然转投另一家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终获青睐。倘若所投是一家普通的期刊,韩春雨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是否短期内会取得如此大的显示度,还是个未知数。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打造本土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以提升高层次学术成果的传播力和辐射力。

学术期刊不应是“百褶裙”,我们可以欣赏它的质地,但不羡慕它的繁杂和奢华学术期刊不应是“百袖衣”,我们可以追求它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但不认可它外观上的眼花缭乱。封面彰显品质,虽然平庸总伴随左右,如影随形,但拒绝平庸是一个有作为学术期刊的常态和价值观,无论是内容,抑或是形式。学术期刊无论脚步走多快,都不能离思想很远、离大众很远、离审美很远。审美需要尺度,更需要高度。有高度就有尺度,有高度就有显示度,学术期刊有个性和品位的封面同样是对外学术交流的有效看点和“精品力作”。学术期刊不能拘泥于文字内容上的对外传播,期刊不仅仅只有文字,期刊的封面和标识也能起到同样塑形的效果。纵观国内学术期刊的封面和标识,一般是以学校标识作为期刊标识,期刊封面各具特色,其实期刊的形象也是一种对外传播,是一种美的传播。新师大学报十分重视形象传播,聘请专业设计人员结合学报的发展理念更换了封面设计,更加彰显丝路特色。夕阳下漫天的黄沙中留下了一串串骆驼的脚印,这幅画面凸显了新疆西域人文特色。这种脚印的深邃和自然环境的艰巨展示了学报像骆驼一样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品格。黄沙掩盖不住黎明的曙光,那一抹红色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充满了历史的光荣和梦想。艾德莱斯绸的灵动及其丰富的色彩,既融合了新疆多元文化特色,同时也寓意丝绸之路永不闭合,象征学报开放的视野,海纳百川、放眼全球的气量。学报封面采用牛皮纸印刷,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本真实现了完美融合。

新师大学学报还制作了自己的学报标识,凸显期刊的国际化情怀。标识基于学报“全球视野、前沿聚焦、问题探究、丝路情怀”的办刊理念,以开放式圆圈为外形,体现开明包容的“全球视野”居中的S造型是Silk Road“丝绸之路”,Standard“标准”、Symbol“标志”的浓缩,蕴含“丝路”特色,争做西部“标杆”书籍型S表征“师大”的大学精神和“大师”追求图中的“JXNU”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的英文缩写黄绿蓝色丝带分别指代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主题紧密相扣,契合了“前沿聚焦、问题探究”的办刊思想图案以蓝色为主色调,凸显学术研究的客观、冷静和深邃。同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积极加入国内外多家电子数据库,采用网络优先出版形式,大大缩短了纸质期刊出版时滞,提升了期刊作为文化传播平台的效率。

学术的传播需要强势通用语言平台的传播才更具影响力,更需要中国人按照国际惯例或外国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讲生动的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学术,贵在中国人对外传播的自觉。文化自觉、告别百年来以西方为师,彻底地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理解中国是所有传播学术中国的践行者心中必须清楚的原则。由此,“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中国,一个处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的中国。

中国学术期刊作为中华学术的“门面”,要神与形兼备,我们既要在内容上超越以往和外来,在形式上同样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是说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要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又要创造出切合中国实际、体现时代特色的逻辑结构和语言风格。”中华学术传播之路非常漫长,但我们有决心、有力量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火花,让中国学术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真正读懂学术中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在新的视界和新的愿景中将发挥出“洪荒之力”和创新原动力,“勇作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探索者、原创知识的发布者、当代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的引导者、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想者”,努力打造世界期刊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质的中国期刊学派。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