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苏仙岭索道站建筑形态设计探究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0日

一、基本情况分析

建设背景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湖南郴州苏仙岭景区客流量逐年增加。根据《苏仙岭—万华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30)》中对于苏仙岭景区的游客数量分析,景区客流逐年增加,必须更新基础设施,用以满足景区需要。因此郴州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在 2014 年 4 月提出《关于对苏仙岭景区索道进行提质改造的请示》其中指出: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提升景区品位,郴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与龙女温泉捆绑创建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着力提升郴州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化宜居、利居、乐居城市。而根据苏仙岭景区内现有的旅游设施设备现状,却完全不能满足景区提质需要。随着景观瞭望台的建设与运营,景区的客流量不断增加,该索道已经不能满足景区的基本需要。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汇地带,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市及株州市,距省会长沙市 350 千米。本项目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城东 1.5 公里处的苏仙岭风景名胜区。

(2)地形地貌

郴州境内总的地形地貌为东南面山系重叠,群山环抱;西部山势低矮,向北开口,中部为丘、平、岗交错。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是南北延伸的罗霄山脉,最高峰海拔 2061.3 米;南部是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最高峰海拔 1913.8米;西部是郴道盆地横跨,北部有醴攸盆地和茶永盆地深入,形成低平的地势,一般海拔 200—400 米,最低处海拔 70 米。其中苏仙岭名胜风景区的主峰海拔为 526 米。

(3)气候

郴州市位于南岭山脉北麓,地处亚热带气候带中。其气候特点除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明显的地方性小气候特征。其特点是:全年四季分明,平地丘陵区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同时冬冷夏热,春雨多,夏季暑热期长,秋高气爽,但有时也秋雨绵绵,呈现出山地气候多样的气候特征。

(4)地质

郴州市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其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水面较少。山地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郴州境内总的地形地貌为东南面山系重叠,群山环抱;西部山势低矮,向北开口,中部为丘、平、岗交错。全市土地地层构造:平、岗、丘主要以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红岩、灰岩及砂页岩为主;山地以花岗岩、变质岩、灰岩以及砂页岩等四种主要岩石构成。根据项目所在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勘察结果,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影响拟建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总体而言,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兴建拟建项目。拟建场地及附近地势较高,拟建索道位于陡坡上,有爆发山洪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旅游资源评价  

苏仙岭—万华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特征可以概括为:苏仙传说、名人足迹、农耕文化及红色文化等人文景资源丰富,森林、溶洞、水域等自然景观资源具有特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交相呼应,山川毓秀,湖光潋滟,洞天福地,人杰地灵。 

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美称的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登上苏仙岭极目远眺,郴城美景尽收眼底。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遇仙桥、苏母居、郴州旅社桃花居、、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屈将室、石刻崖、苏岭云松、万福山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

三、客源市场分析

苏仙岭景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古迹也较多。根据旅游网络中的调查研究苏仙岭风景区的客源可以分为三级。一级市场:县内市场、地区市场、省内市场;二级市场:国内市场;三级市场:国际市场。而且风景区中的苏仙观等香火旺盛,经常有周边的居民游览敬香。

四、风景区整体规划

根据《苏仙岭—万华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0)》其中指出: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提升景区品位,郴州市委、市政府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与龙女温泉捆绑创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着力提升郴州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宜居城市。

五、现状分析  

周边环境

建设基地周围有十多处名胜古迹及风景区,包含一级游览景点南禅寺、古檵木群,二级景点:升仙石、屈将室、苏岭云松,以及飞升亭、摘云楼等其他游览景点。其中上站房附近中最近的风景名胜有苏仙观和新修建开放的景观瞭望台。 

实地踏勘

苏仙岭索道于1997年9月投入运行,所用钢缆期限为20年,目前已连续运行了19年,索道设备严重老化。现有的上、下站房建筑使用面积紧张,不能适应新的索道设备所需要的转弯半径空间、索道车库等功能对空间的需要。索道型式为单线循环固定抱索器两人吊椅式,该种型式的索道技术含量低,乘坐舒适感较差。随着郴州市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游客量的增加,苏仙岭景区内现有的旅游设施设备现状,已完全不能满足景区提质需要。苏仙岭索道改建后索道型式为单线脉动循环脱挂抱索器六人编组吊厢式索道设备老旧。站房狭小、安全隐患、舒适度低、亟待改建。

索道站上站房原有占地面积为221,建筑面积为221。由于索道设备的更新,需要更大的转弯半径。索道站下站房原有占地面积为583,建筑面积为841。由于索道设备的更新,需要更大的转弯半径及索道车库,所以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稍稍扩大。

六、建筑形态设计  

概念生成

本项目索道站分为上站房、下站房两部分。索道站设计理念以“尊重场地,融入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指导思想,通过实地勘察场地与对周围环境的考察,从而进行设计。从项目实际场地出发,结合周围环境,提取设计元素,进行总体规划、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结构构成、空间组合的相互联系与统一的设计方式,将建筑置于场地与山体相融合,使山体包含建筑,建筑从山体之中生长而出的形式,形成建筑与山体统一而自然的山地型建筑。

建筑的形体表现

在建筑形体的表现中,上下站房采用的方式,有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都有架空的部分,都以山地地形为基础而延伸。不同点有:上站房主要采用半包合与架空的形式相结合,使建筑立于山脊之上,藏于山林之中。下站房主要采用建筑形体融入山体的形式,二层采用架空的的廊道,来组织一二层的交通流线,从而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利用地形隐藏建筑,使建筑隐于闹市之中。建筑形体的聚合及轮廓线的处理等都以山体的走势为依照,相互依靠,相互衬托,这样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

建筑布局与景观

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之中,布局对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山地之中,建筑以“小、隐”以达到归于自然环境之中。上站房位于山脊之上,所占地面积为 59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590 平方米,其最高点为 11.3 米,满足了各项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上站房周围树木葱郁高大,恰好隐于树林之中。下站房位于山麓之中,所占地面积为 846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1812 平方米,其最高点为 15.3 米,建筑三面环山,分两层,一层隐于回填土坡之中,由于树木较多,加之建筑本身的采用生态绿化,使建筑镶嵌于山体之中,从而隐于自然。

功能构成

索道上站房

上站房为一层,局部的地方为两层,一层主要为索道迂回处和设备控制室,局部二层及外部廊道主要为竖向交通和观景功能。站房东南侧为观景廊道,远眺郴州城区,观景视野开阔。主要旅客流通过北侧两条栈道到达上站房广场,通过站房东侧台阶步行至站房一层,乘索道下山,或通过站房南侧观景廊道下至景区栈道,步行下山。

索道下站房

下站房为两层。一层为办公区、旅游产品购买及休息区,二层为索道乘车及候车区。办公和设备机房区主要通过西南侧独立入口进入。旅游产品购买及休息区位于北侧开敞式空间,临主要人流方向。主要旅客流通过玻璃幕墙位置的多部折跑楼梯到达二层,乘坐索道。下站房将景观作为一体化设计,根据建筑形态,入口处设置草坡,将建筑的形体通过草坡在环境上做一个延伸,延续了场地的自然脉络。

交通流线组织

客运索道站作为风景区交通枢纽的中心,在交通流线布局中疏松功能最为重要。由于站房建筑的特殊功能,需要提高大面积的设备运行,只有在站房设备尾部作为游客的上下车的站台与休憩、购票等功能。上下站房的交通流线都以空间穿插式为主,其优势为适应山地地形起伏变化和不平整,在空间上进行立体穿插,选择架空手法,不受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上站房在建筑内部选用电梯垂直上下乘车,在建筑周围采用廊道与楼梯回旋与建筑周围,连接山体栈道,形成垂直穿插的交通流线。下站房则采用了水平与垂直穿插交通流线方式,使下站房通过连廊连接进出站口,可从多个出口疏散,实现上下人流分开。

建筑的空间形态

上下站房的空间形态,主要采用了动态与趣味相结合的空间形态。通过高差、廊道、楼梯、室内外相结合的交通流线,营造出一个有趣而灵动的空间形态。移步异景,其中上站房所处的山脊位置,一面为山林,一面为市区,通过廊道与楼梯的转折与高差,形成不一样的景观观赏点。

细部设计

(1)建筑肌理

建筑整体构成的肌理与现已成为苏仙岭景区一大景点的景观瞭望台为一体。采用现代材料与景观瞭望台与苏仙岭大门形成同一系列的传承。通过空间的延绵有机组合充分表述和强化环境要素,以多元共存和古今并存为空间构成脉络,将建筑融与山中,于山于景相呼应。

建筑的形式肌理模拟苏仙岭传统风景建筑的肌理构成,采用最典型的坡屋顶做造型,既减少了体量,又丰富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新型空间的塑造。

(2)建筑材料

建筑运用现代材料和构造手法构建了一组生态型建筑。空间形态上,采用金属网板和双层夹胶钢化玻璃幕墙的设计,站台和设备区采用金属网板,主要用大的空间体块,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双层夹胶钢化玻璃幕墙的设计,将建筑的形体进行丰富,进一步构成山体相融合的意象形态。同时,景区蜿蜒的栈道依山而设,建筑提取了栈道这一元素,玻璃幕墙下设置多部折形直跑楼梯,依山势设置,和栈道巧妙连接,既起到建筑竖向交通作用,同时作为观景的休闲空间。

(3)生态设计

在场地上,根据场地的环境与地形,进行建筑形态设计,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山体破坏,使建筑融入山体之中。在景观绿化上,采用原土回填,从而避免了土方的运输问题及绿化用土问题,同时保护了原有的环境,也增加了景观效果。

在建筑上,选用钢筋架做屋顶,采用钢丝网打底,通过地面的藤蔓植物生长至屋顶,可让屋顶周围围绕植物,使整个建筑多了一层挡风层与绿化层。为穿梭的廊道提高了遮阳避雨的效果,同时也起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