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论文】完善“对口分段衔接联合”培养模式的思路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5日

郝立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彰显出四个重要特征:一是由以往倚重体系意识转向更加重视或突显问题意识;二是由过去单纯关注革命和批判的“革命哲学”或单纯关注建构的“建设哲学”,转变为主张批判与建构并举的发展哲学;三是由过去较多地关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和总趋势的把握转变为对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对日常生活的“微观分析”相结合;四是由过去偏重科学认识转向科学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本文借鉴这“四个转向”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中凸显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借鉴特征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注点应逐步由教育的体系转向教育过程中呈现的问题。现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各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深人,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已然成为焦点,各高校都将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视为教学改革的目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技术技能延续培养和教育资源整合。+3+3”中高职衔接、+3+4”中本贯通、+3+2”专本衔接和“4+0”本科联合培养折射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方向,各方应该坚定不移地实践“对口分段衔接联合”的培养模式,较之一味排斥,注重构建匹配的、动态的、可调的、发展的教育体系才是关键。    

借鉴特征二,单纯关注批判式或建设式改革哲学,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来说形式大于内容;从现代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整培养方案以解决问题,再不断实践构建中的新模式,才是现代职业教育螺旋式上升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人才是发展新兴产业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供给的要素。相关研究表明,当前,高等教育对中高端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品质与时效上均落后于产业变革的步伐,无法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教育要做到人才有效供给,才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再平衡的人才结构需求。供需矛盾,不仅是市场经济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唯有打通,才能培养不断层的各类人才,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下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借鉴特征三,教育研究的关注点要从一般发展规律和总趋势转变为对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宏大叙事”与对教育实践中的“微观分析”相结合。着眼现代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应在大方向不变的J清况下着力研究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例如:“校企行(行业)”联动,协同育人;一二课堂并存,学分加权;技术技能接续,推进积累;聚焦接口课程,触类旁通等,都是“对口分段衔接联合”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探索的解决方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依托地方,“校企行”联动,寻求产教融合机会,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教务管理中考虑学分加权计算法,以基础学分值反馈重点课程学习质量,以加权学分值反馈专业拓展和学科融合J清况,可缓解实施过程中实际考核学分值不足的问题。不同阶段的企业实习使学生自我认识更清晰、定位更明确,找到了自我价值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交集,后续学习有的放矢,促进了技术技能的积累,实现了推行“校企行”模式的初衷。在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培养有“大国工匠”志向的人才不可忽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合理设置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既积淀了文化底蕴,又增强了技术技能积累的生命力。   

借鉴特征四,现代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科学认识,忽视了科学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然而,偏重理论教条、轻视实践价值,无益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人才结构失衡已经非常明显: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人才同质化问题显现;中高端技术技能复合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私人订制的技术方案与工匠技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高精尖的新兴产业领域内,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突出,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均不合要求。人才输出与人才供给矛盾突出。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有其特殊性,矛盾的双方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结,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是辩证统一的。现代职业教育各类培养模式在岗位技能提升、技术应用拓展、复合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可持续发展上均有较大优势,通过“校企行”的联动进行产教融合,探索动态柔性育人的反馈系统,能够引导“对口分段衔接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