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安最小的儿子阿非身上也有林语堂自己的生活素材。他与姚木兰之间的关系尤同林语堂与其二姐的情感关系。林语堂对其二姐的婚姻经历的记-忆尤为深刻,在自传中提及常镂刻在他记忆中的生平之事就是其二姐之出阁。林语堂把其二姐在出嫁时对林语堂的深情嘱托移植到小说中。林语堂在鼓浪屿的中学念书,“那时她快要嫁给一个乡绅,那是大违她的私愿的,因为她甚想人大学读书,而吾父以儿子过多,故其大愿莫偿也……我们是贫寒之家,二姐在出嫁的那一天给我四毛钱,含泪而微笑对我说:‘我们很穷,姐姐不能多给你了。你好好用功念书,因为你必得要成名。我是一个女儿,不能进大学。你从学校回家时,来这里看我吧。’不幸她结婚后约十个月便去世了。林语堂在自传中回忆与其二姐共同经历的家庭姐弟深情的种种片段:“那是我童年时所流的眼泪。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或只是欣赏良辰美景之片刻欢娱,都是永远镂刻在我的记忆中。林语堂还在《从异教徒到基督徒》X1959)的第1章《童年及少年时代》和《八十自叙》X1974)的第2章《童年》中用更长的篇幅回忆了儿时与二姐的多件家庭琐事,他深知,其二姐在22岁上完中学时很想接受高等教育,但又不得不妥协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即便到了谈婚论嫁也依然坚持读书,拒绝谈论亲事。在林语堂去上海读大学时,其二姐被迫应允婚事,“在婚礼前一天的早晨,她从身上掏出四毛钱对我说:‘和乐,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蹋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对你的愿望。’……我深深感到她那几句话简单而充满了力量。整个这件事使我心神不安,觉得我好像犯了罪。她那几句话在我心里有极重的压力,好像重重地烙在我的心上,所以我有一种感觉,仿佛我是在替她上大学……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永远不能忘记。
在《京华烟云》中,木兰对自己婚姻妥协的心声,其实也是林语堂二姐对自己婚姻无法驾驭的矛盾心理反映。在第21章,姚木兰在出嫁时对阿非所透露的心声及其影响与林语堂二姐对林语堂的期待及其影响互为指涉。木兰出嫁时喃着眼泪嘱托阿非说:“……你十一岁了,要立志做好人,做个名人……你要给姚家争气,我们姐妹也会脸上有光彩……姚家将来的希望,就全在你身上。我们姐妹是女孩子,没有用。林语堂还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描绘姚木兰出嫁前的嘱托对阿非所产生的强烈影响:“姐姐眼睛里的爱是那么真挚,阿非后来一直字字记在心里,常常用心想。这几句话在阿非成长的那些年,一直使他规规矩矩,后来他每逢提到这件事,就非常感动。他姐姐的这些爱,比母亲的爱还重要,在他一生当中影响太大了。
此外,在小说第34章中,阿非和宝芬订婚后前往英国留学的情节与林语堂夫妇完婚后赴美留学的经历互为融合。在他们启程前往英格兰时,“宝芬的父母去送行。阿非向父亲告别之时,喉中梗塞,几乎不能成声。”而在1919年,在林语堂与妻子刚刚完婚准备赴欧美留学启程前,林语堂的父亲也曾到上海与其子告别:“我出国时,我们已经走上轮船的跳板,这时父亲送我们的那种景象,我始终不能忘记。父亲对我们双目凝视,面带忧伤。换言之,小说中阿非与其父姚思安告别的情节是现实中林语堂夫妇与其父亲离别情景的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