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凸显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8日

凸显是突出、清晰的显现的意思。环境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凸显想要表述的是在当代社会环境伦理己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也带动了环境伦理学学科体系的日臻完善。环境伦理研究不仅运用到对人、自然、社会三者伦理关系的解读,同时也运用到具体环境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环境伦理在当今社会凸显出来究其原因首先,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人的生存发展,人类回过头来审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对人类自身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环境伦理自身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现代生态学、系统哲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环境伦理研究提供了多样的思维,环境伦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与时俱进。下面从环境伦理产生的背景,演化发展的过程以及概念和研究对象来看环境伦理凸显的过程。

一、环境伦理产生的背景

环境伦理在当代社会凸显出来不是一蹦而就的,它的凸显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逐渐显现出来。首先,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变使得环境伦理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大致划分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社会的演进经历了和谐、相对和i皆、对立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环境伦理逐渐显现。其次,近代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环境危机,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大批学者致力于环境伦理研究,创作了相关著作,建立了环境伦理学学科体系,环境伦理得到进一步发展。再者,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相互协作,因此国家、社会、民众从不同角度践行环境伦理观念,表现在现代学者对环境伦理内涵、特征等理论的解读,并运用到国家制定环境政策、经济建设规划当中。由此可见环境伦理在当代的显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人类文明的演进来看,环境伦理思想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是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环境伦理是“敬畏自然”。原始社会人类从事采集、打猎的实践活动维持生存,这一时期由于人认识能力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物质工具和精神支持,面对自然的神异,人类只能依赖自然直接产出生存资料,因而人对自然长期的敬畏。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认识能力极大提高,发明了冶金锻造,制造了铜、铁等生产工具,工具的利用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人类通过改变劳动方式和利用生产工具主动的获取生存资料,人的主动性较之原始社会得到极大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相对和谐的关系。

环境伦理产生于人的道德观念的转变。众所周知,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经济飞速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使人的主体地位极大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种关系造成了人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人的“征服欲望”愈来愈强。然而经济的发展同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生产造成大气、土壤、森林、水资源等污染,这就极大的压缩了人类生存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意识到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在于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欲望的无休止膨胀导致道德伦理的缺失。因此人类要树立一种人对自然的伦理观念,因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能够能动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却不能离开自然,这种关系要求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并且通过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具体体现在人对自然的义务,人类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不管中国还是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都是起于人与自然交互活动之中。传统的环境伦理思想更注重人对自然的主动改造,人与自然接触,或者说人融入自然是以物质和运动的天然统一方式进行的,人类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对自然界进行否定性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就必然会出现人对自然的迫害,以及自然给予人带来的灾难,而自然世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在人类未产生之前一直如此,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现代环境伦理思想正是在面对自然的反击所带来的环境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自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思自身的行为规范,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以求更好的利用自然环境。正是这种趋利避害的天然特征使得环境伦理得以逐渐的产生。

二、环境伦理发展的进程

西方环境伦理是在现代工业革命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得环境伦理在现代社会凸显出来。现代环境伦理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导致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将目光转向自然环境研究,亲身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并创作了一系列相关著作。在19世纪的美国兴起了资源保护运动,著名学者马什批判美国为了追求工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在《人与自然》一书中提出了尊重“公共财富”,如森林、自然资源等,呼吁人们保护资源、适度利用资源。此后一批学者加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梭罗更是亲身体验瓦尔登湖的自然之美,将自身融入自然,用自己的热情体会自然的真实性,创作了《瓦尔登湖》一书。梭罗强调自然的整体性,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同自然交互。这些环境伦理思想为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是环境伦理创立的初期。这一阶段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人们进一步开始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简单关系,环境问题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把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全方位考虑,从而使得环境伦理的发展更进一步。这一时期出现了史怀泽、利奥波德等重要作家,环境伦理学在这一时期得以创立。其中史怀泽和利奥波德是环境伦理学创立的奠基者。史怀泽提出了“敬一畏生命”的环境伦理价值取向,他认为环境伦理不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更应该涉及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他认为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自身。利奥波德将土地纳入到传统伦理思想当中,并且提出了“大地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人同土地、水、空气等都是平等的存在共同体中。史怀泽和利奥波德扩一大了伦理关怀的对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现代环境伦理,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中期至今是环境伦理全面发展的时期。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一书系统的论证了“将生态规律转换为道德义务的必要性,论证了环境伦理的合理性,并科学地阐述了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等问题。”罗尔斯顿创建了环境伦理的基本框架。此后环境伦理伦理体系逐渐完善和成熟,并出现了新的环境伦理理念,如1987年联合国人类环境问题会议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概念。与此同时,环境保护运动也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运动,1992年、2002年分别在巴西和南非召开了全球性的环境会议,环境问题真正成为了世界性问题的主题,直到今天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进行全球性的合作,于是国家层面出现的“绿色GDP"、“绿色文化”等观念就个人而言,要求树立环保观念,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切身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环境伦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传统的伦理思想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如儒家文化的“三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环境伦理区别于传统伦理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环境道德,不仅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它将人类关怀的对象扩展到自然身上。对环境伦理的界定,在当前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关系说,二是义务说。

 “关系说认为,应当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确立为环境伦理的关注对象,揭示了环境伦理与传统人际伦理的根本区别。”日本环境伦理学家岩佐茂认为“环境伦理,并不是维系共同体存在的,在人类相互的社会关系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伦理,而是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时的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如果人的活动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果人对自然环境造成迫害,反过来自然环境就会追究人类的责任,温室效应、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报复。我国著名环境伦理学者刘湘溶也认为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而非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它实现了伦理学由人际道德向自然道德的拓展。”关系说扩大了伦理关怀的对象,认为自然物具有独特的价值,人与自然物的权利平等,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但是关系说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看到环境伦理的重点是用一种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

 “义务说认为,环境伦理应当是关于人们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等各种事物的行为态度和行为规范。”罗尔斯顿认为从终级意义上说,环境伦理学即不是关于资源使用的伦理学,也不是关于利益和代价以及它们的公正分配的伦理学,…只有当人们不只是提出对自然的审慎利用,而是提出对它的恰当的尊重和义务问题时,人们才会接近自然主义意义上的原发型环境伦理学。”余谋昌教授认为“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的新的伦理学。”义务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可以按照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自身的行为。但是其缺陷在于,没有看到人对自然的义务与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认为人在生产中同自然发生关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如群体间的联系、家庭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可以推及到人对自然的义务。

综合以上的观点,我认为环境伦理是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反思形成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不仅可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同时对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行反思,进而深化为人对人的的义务。从实践上讲就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作为主客体的人与环境如何互相协调的伦理。总之,环境伦理探讨环境中的伦理问题,它要求人要从整体出发,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的权利,与自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环境伦理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研究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变迁之间产生的道德关系。现在环境伦理不仅有人文关怀,而且将关怀的对象扩一展到土地、动植物,小到单一的草原生态链,大到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因为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人从自然界有获得资源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维护自然界持续存在的义各。环境伦理研究对象的扩展有其内在的依据随着人类的出现,自然界就失去天然性,处处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人同自然的关系也悄然发生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如现今的环境问题,就拿近年来的雾霆天气来说,破坏大气环境只需几年甚至几个月,而要想恢复如初却需要几十年、上百年。人类逐渐认识到人的认识活动不仅仅为了“人化自然”的目的,人同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不能须臾离开世界,只能在世界中存在,没有世界就没有人同样,世界也离不开人,世界只对人有意义,没有人也无所谓世界。”人们开始意识到不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人离不开世界,但是人绝不是世界的中心,人们更意识到要彻底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改变产生这些思维方式的道德准则,这种意识要求人爱己的同时要尊重生命,关爱自然。

第二,从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类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因为这种单一的认识己经不符合日益进步的社会,人类的认识更应该推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在主体和客体的代表“人”与“自然”之间又将产生“统一”的新结果,就是“社会”,即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首先,要实现自然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这不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平衡利益关系,还需要人对自然的关爱和尊重其次,社会利益的均衡分配不仅需要人与人关系的协同,更需要人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像草原生态系统的“狼与羊”的关系,狼要生存就得吃羊,然而过多的吃羊会导致食物的匾乏,如若放任羊群生长又会导致草原的破坏,因此要生存需要维护生态系统平稳,反过来维护生态系统平稳就是求生存之道,所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相互统一的。

环境伦理在当代社会的凸显是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产物,环境伦理伴随着人们环境理论理念的增强,国际环境运动的发展以及世界环保意识的觉醒而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环境伦理本身具有不同的派别,如“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心主义”之间的争锋,这也导致其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正是环境伦理内部的百家争鸣推动其发展,从这气氛来看人们对环境伦理理论的研究也使这种凸显在当代呈现扩大化的趋势。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