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获得和保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权合法性,重要的途径就是获得从属阶级的自觉的认同和同意。葛兰西认为,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武力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从属阶级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自愿的“同意”和“发自内心”的认同。自愿的“同意”和“发自内心”的认同为保持和巩固政权合法性提供深层的道德文化支撑。葛兰西始终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前就要首先获得市民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推进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基本前提,而构建文化领导权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合法性和指导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
在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和指导地位,首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一经传入中国,就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项事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受到苏联共产党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复杂性,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并未把握的十分精确。再者,在当代社会,随着公民的参政意识和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公民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决定着他们对执政党的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的认同和支持程度。鉴于此,要保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和指导地位,首先要科学地界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地解读,厘清附着于马克思主义名下而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创新发展同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判断;在比较和甄别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决反对将其教条化与庸俗化,同时也要防止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和非意识形态化,以及有些人别有用心的曲解和误读。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要保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和指导地位,就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说服力和解释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后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了创新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代同呼吸、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亦是如此。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拘泥于特定历史条件,而更应该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
理论创新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求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而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发展历史为基础的。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战争与革命是旧主题,和平和发展己经取代其成为时代的新主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理论的创新。同样,我国国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建设和改革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急需新的理论作为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相结合、在实践经验中凝练出来新的思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方针政策来指导我国变化了的具体实际。
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这是理论创新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三大规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当然,探索规律绝非易事,而是充满曲折与反复。虽然理论创新是艰难的长期的过程,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实践中把握这三大规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影响力和对现实的解释力,从而保持以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阵地的指导地位。
三、正确处理一元指导思想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渗透我国。虽然说文化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自主意识,以及人民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社会思潮往往会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文化霸权、进而颠覆我国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多元文化思潮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指导地位,造成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是价值观的混乱,威胁着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所以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的最有力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是引导其他社会思想的首要前提。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引领其他社会思潮;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能正确化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才能进一步把一元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复杂关系理顺,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尊重差异和多样并包。因此,要明晰不同社会思潮的地位和作用,将它们统一在马克思主义这共同思想基础之上,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
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多样化思潮的正确引导。在当代中国,多种社会思潮或激荡或暗涌,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更对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影响。能否正确引导社会思潮,进而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们群众服务,更影响了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但是,引导并不等于扼杀和一味的抑制,这样只会造成整个社会缺少活力。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放任自流,这样会造成马克思主义失去主导地位,使人民失去共同思想基础,社会道德出现混论和不稳定。因此,马克思主义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是辩证的,不能简单地全部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而是要进行正确分析和引导。一方面,多样化社会思潮出现有其合理性,社会需要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并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并吸收社会思想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
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要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认同和自觉同意。那么,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使群众真正在心理上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第一,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语言包含着特定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是产生自觉同意和认同的重要载体。葛兰西非常强调语言在文化领导权建设中的作用。葛兰西指出,“每个人的语言都包含着世界观和文化的成分。”语言在传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的一般问题,也就是集体地达成一种单个的文化‘气候’的问题,也就具有重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有两大话语体系,一是“革命”话语体系;二是“建设”话语体系。就“革命”话语体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进行批判,是由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构成的话语体系;就“建设”话语体系而言,马克思主义讲的是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建构等内容构成建设的话语体系。
通过话语体系的转换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转换反映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的关键时期,以批判资本、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话语体系己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话语体系逐步向“建设”话语体系转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换,主要是为了面向“中国问题”,解决当前函待解决的“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体系来解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有面向“中国问题”、随着时代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合法性提供稳固的支撑。正如经济学家诺斯所说:“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团体的忠诚拥护。”“建设”话语体系以核心价值论、以人为本论、政治文明论、先进文化论等作为崭新内容,即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需求,也维系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的领域是文化领导权的获取场所,所以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融合民族特色,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符合人民大众认知心理和思维模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更有利于人民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与指导地位奠定深厚民族情感以及价值共识。而且要投身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实现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时刻反映和解决人民的利益诉求,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分配不均、政治不民主、法制不健全等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并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以求找到解决途径。理论能够做到反映和解决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实现的前提,继而能够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自觉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还要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造世界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曾指出:“在这一日常活动中是有某种教育因素的”,“不是光靠书本来教这种学说,而是还靠无产阶级的这些最不开化和最不开展的阶层参加日常生活中的斗争”。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实践中,通过自身经验来感受进而相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三,拓宽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主要依靠理论宣传和灌输学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教育和个别谈话、树立榜样模范教育等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我们在继承传统宣传模式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诸如互联网、新媒体、微信、微博等途径,拓宽意识形态宣传的渠道,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受众面、提高其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当然,为了保证新渠道宣传的有效性,要对新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进行有效的监督,优化网络环境,在现代信息传播途径中有效宣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