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学生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情感压力以及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出现问题,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困难、学习困难等,严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一也严重阻碍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加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高校管理工作,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管理体系,并探究其在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对于不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特殊群体教育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主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达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满足学生需求。马克思曾提出,需求是人的本性,因此满足学生需求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川。此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正确的教学体系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中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
(二)事务性工作的科学管理
针对高校特殊群体的科学管理体系,主要为了保持高校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利用安定科学的校园秩序,解决高校学生不和谐、不稳定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其加以引导,及时给子关心与帮助,促使管理工作以学生为基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适当的心理辅导手段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通常分为个人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两类。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较多,实行团体心理辅导较为合适。主要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影响较广,针对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可以彼此受到影响。其次,此类心理辅导还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辅导效果更加明显。此外,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效率高,省时省力,适应高速发展的高校氛围。
二、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一) 家庭经济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一也有部分是受到经济冲击导致下岗、无业等家庭。根据统计,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总数的20%左右,特困生占总数的5%左右。由于家庭条件的束缚,这部分学生往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直接面对家庭现实,生活中朴素艰苦,学习一也很努力,但一也有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孤立化、封闭化的性格,导致其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最终出现反学校、反社会等不良行为。
(二)学业困难
学业困难主要指学习成绩较差的受挫学生群体,通常清况下,此类学生在人学时基础较弱,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地区,虽然在学习生活中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仍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久而久之,学生易出现厌学心理。其次,也有学生在读大学后过于放松,没有合理的生活规划,甚至有学生不思进取,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幅度过大。此外,还有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最终使其产生学习挫折感,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存在心理问题
此类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校教育的改革,大学生的压力明显加大,其中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最为突出。教育部门相关资料显示,25%左右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此数字也在以10%的幅度逐年递增,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攻击型心理,引发校园恶性事件。
(四)其他特殊情况
上述三类情况最具典型意义,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不同因素影响,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违纪学生群体、残疾学生群体、网瘾学生群体等,其思想与情感具有不成熟性,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往往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如果对其放任自流,不加以正确的管理,将会对其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其陷人更危险的境况,这些学生一也极有可能成为校园和谐构建的潜在阻碍因素。
二、“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改善特殊群体学生内心状态
马克思认为,人民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将马克思主义教育应用于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中,将会有效改善学生的内心状态。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也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日标。为每一名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论基础,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信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二)心理辅导符合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
首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由于当下高校体制处于发展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心理影响因素与环境长期存在,特殊群体心理问题也将持续存在,因此进行心理辅导在当前高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存在,有环境因素影响的必然性。但同时,高校一也存在主观环境的因素。根据了解可知,特殊群体学生大多对自身问题有普遍的认知,但没有解决的方法,这也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心理辅导。同时,心理辅导拥有一项优势,学生与辅导教师不具备关联性,在分析心理因素时更具客观性,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倾诉不存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隐私内容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具共通性。
四、“三位一体”教育管理方法在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开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江泽民同志曾提出,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主义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结合,共同教学,对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学生有着促进作用,亦可有效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需要总结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经验,使其快速、高效地进人学生头脑中,融人学生生活中,促使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减少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2对学生开展正确观念教育
所谓观念教育,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四类。正确的观念是人们树立理想信念与思想基础,也是人们行为是否正确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为高校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局势,教师应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改造。引导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要求自己,使其具有崇高理想,并无私奉献。观念教育可有效提升普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一也可有效解决特殊群体学生嫉妒、消极、浮躁等问题。
3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20世纪末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党建工作,很多高校一也先后开展党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占比。大批学生皆参加了党课培训,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对于高校特殊群体而言,其无法按时参加党课培训,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校需要完善党建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完善学生人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信念。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自身实践来进行。在高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在思想层面确立实践观念。而学生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内容,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策、方针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感。
(二)构建全员参与管理工作体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当前很多高校的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教师来承担,但在某些院校中,师资资源较为紧缺,且辅导员工作量较大,专业技能较低,无法有效承担起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让专职教师、学生群体、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形成合力工作机制。其中,专职学生组织、工作人员需发挥其主要作用,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制定针对化工作措施,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专业教师则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在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中,还需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且高校需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环境。首先,高校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将文化气息融人其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就能接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与感染。其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一也可使学生通过活动融人集体,培养学生健康的阳光心态。最后,还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严格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防止网络信息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