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是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时代,与前代相比,元代文学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虚构性文学的长足发展,就小说而言,宋、元两代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民间对于历史人物及事件传说纷纷,并发评论评说功过是非,作为大众化的说书艺术,讲评历史故事,也就成为了艺人的一门专业,即讲史。元人把讲史称为平话,“平”就是评论,说话艺人对说及的人和事予以评说、论断,因此后人又称之为“平话”,话本小说极大促进了历史故事的传播和发展。
元代话本多属于讲史的性质,内容从汉魏到隋唐,包括“三分”和“五代史”在内,甚至还包含了北宋和南宋的故事。根据《永乐大典目录》记载,该书卷一七六三六至卷一七六六一全是平话,其中大部分为元代的话本,但是很多佚失不传。现存的元代话本以小说和讲史两类为主,记载楚汉故事的话本有《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等。
一、《秦并六国平话》中的项羽形象
《秦并六国平话》《武王伐封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今人合称为《全相平话五种》。它们原本都是各自独立的讲史话本,被书商建安虞氏合并在一起,编辑成系列性的丛书。这五本话本原为讲史家说话的底本,是较为粗略不甚详尽的讲稿,话本中既有史籍作为依据的历史史实,又有讲史家的艺术想象和创作虚构。
《秦并六国平话》又名《秦始皇传》,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图下文,版式一致,全书图文并茂。《秦并六国平话》讲述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故事,时间跨度从秦六年至楚汉之争结束项羽战败、刘邦称帝,书中有关项羽的记载篇幅很少,有关项羽的记载出现在书的下卷,并且还在后半部分,相关的故事情节主要有:斩殷通、会稽起义,急斩宋义、拒鹿救赵,坑杀秦卒、火烧阿房宫,入关封王、暗杀义帝、该下兵败。有关项羽的文字不仅篇幅很少,叙述较为简略,通过查证,所有与项羽相关的故事情节也均来源于史书中的记载。该书在情节安排上只是集中在后半部分对刘邦、项羽起义,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和刘邦称帝等事件进行书写,许多有关项羽的细节性的描述予以省略。
与史书中的书写不同,平话作品中的项羽形象被刻画的过于简单和单薄,性格和形象单一,在平话作品中项羽是一个急功近利、缺乏军事威望的猛将形象。
首先其缺乏政治威望的特点在义帝入关人选的选择上表现了出来,书中写道: 当是时,秦兵强,昌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票小rfi滑贼,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不许项羽,乃遣沛公。虽然之前在反秦的战役中项羽跟随叔父建立过一些功绩,但项羽因为其为人的残暴,在入关人选上并没有得到怀王身旁老臣的认可和肯定。作战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势如破竹的军事才能,但项羽性格上的暴庆却被诸将放在考查的首位,因而不建议怀王派其先行入关。这也足以见得项羽在怀王和其大臣那里并不得人心,缺乏威望。
其次项羽目光短浅、贪婪自私的一面在书中表现的也十分明显。例如书中写道: “项羽为见沛公已入关,快快不悦。统帅章邯兵攻新安田地,将秦降卒二十万人,一夜尽行坑杀,不留一人。”文中将项羽屠杀秦卒二十万直接与刘邦入关联系起来,把坑杀的这件事归因于项羽的快快不悦,项羽胸无大志,因小失大的形象可见一斑。项羽长驱直入攻破函谷关之后,书中写道:
项羽长驱而来,攻破了关,把咸阳城内尽行杀戮,把咸阳宫室不问官民底,将一炬火烧荡一空。火至三月不灭。发兵将始皇家掘了,取去殉葬金宝。把那秦皇底骸骨撒放荒郊。项羽的火烧秦宫和掘墓行为在平话作品中被描绘成一种发泄个人愤恨的行径,其掠夺金银珠宝的行为更是把他塑造成了一位目光短浅、贪图享乐和富贵的小人形象,在平话中项羽再也不是拥有威风凛凛的气魄的大将,反而是一个易于满足的胸无大志的贪婪之徒。
二、平话中项羽形象传播的特点
平话作品略显粗糙和迟重文笔是产生和传播于民间的,是未经文人进行细腻加工和润色的原始有关历史人物的创作作品,因此作品本身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品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虽语言和细节上存在不详细的缺点,却是有完整的故事主线贯穿始终,并非毫无章法,对于项羽形象的刻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叙述项羽的相关事件简单粗略项羽形象特征单一简单
首先表现为项羽的出场时简略的介绍。在介绍项羽背景时,书中写道:“外有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常杀人,与兄子项籍避仇吴中。”作为一方起兵部队的主要领导,书中并没有对项羽并没有像对待刘邦一样,将他的籍贯和表字及外貌等进行细致描绘。书中在刘邦的出场时写道:“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刘季被酒,夜经泽中,有一大蛇当道。季援剑向前挥之,其蛇两段。”虽然项、刘二人在平话中出场均较晚,篇幅较短,但是把描写到二人的文字比较来看不难发现,项羽的文字记载远远少于刘邦。
其次表现为文字粗略、情节简单。虽然此书的关目曲折、生动,文词朴拙,但在故事情节上往往只是交代崖略,因此略显不足。这在书中多处都有体现,首先在项羽一生重要的战役一巨鹿之战中,项羽斩杀了在安阳一直观望不肯出兵救赵的宋义,随后“乃系引兵渡河,皆沉船破破斧颤,焚庐舍,持三口粮,以示士卒必死。于是,与秦兵遇,九站,大破之。”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显露无疑,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战役,使得项羽在诸侯中崭露头角,为诸侯各国所拜服,但是在平话作品中对于诸侯的敬仰和折服只字未提,只是简略描述了作战的过程和结果,因而在史书和诗歌中项羽身上塑造出的盖世英气荡然无存,也无人赞赏到他的作战和军事才育旨。
不仅如此,史记作品中记载的楚汉之争中描写的最为精彩的鸿门宴在此书中并未进行只言片语的叙述,这不免让整部作品失去了许多出彩之处。项羽和刘邦作为楚汉之争的双方,他们之间的多次较量构成了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对于楚汉之争的各个阶段的对峙和战争,作品中并没有给予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平话中写项羽和刘邦的正式对峙是从刘邦讨伐项羽的一纸檄文开始的,刘邦昭告天下项羽杀义帝的不义之举,并遣使告报诸侯共同抗击项羽,文中写道:
自此檄文一到,如萧何便为沛公守着关中;韩信便登坛授大将印;张良便运筹帷惺,为沛公军师,捉赵王歇,虏魏王豹;北举赵代,虏齐王广。如破竹之势,迎刃而解。围楚王项羽于该下。不五年而成帝业,皆自董公遮说仁义之言谏之。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争夺战,在作品中不足百字就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将项羽的结局描绘的十分仓促。作为楚汉对峙的开始,作品并未予以描写和介绍,促成刘邦讨伐项羽是由于董公的仁义直谏,并不是刘邦个人的原因。因此,有关楚汉之争的其他原因背景读者只能从原有的史书记载中自行加以补充。
最后,表现为项羽与范增的情同父子的感情被淡化。书中介绍范增时写道:
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怀王孙心。夏六月,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范增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场时说服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在此书中范增仅仅是楚军的一位普通谋士,项羽与范增感情并没有史书中描绘的那样的深厚。
2 鲜明的褒刘抑项的倾向
这首先表现在描写刘、项二人对待秦人的态度上。刘邦对待子婴是“始怀王遣我,故以为我宽容大度。且它人已降服,杀降不祥。吾不为也。’乃以子婴为属吏。”对待关中民众更是约法三章,秋毫未犯。反观项羽,先是对于刘邦先入关的快快不乐,随后又坑杀秦卒、烧毁秦宫、掠夺金银珠宝、掘始皇家,更是将义帝命人秘密杀害。平话作品在结构上将两人的行为放在上下文中进行描写,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其次,文中这样交代楚汉之争的相关背景和结局:
自此檄文一到,如萧何便为沛公守着关中;韩信便登坛授大将印;张良便运筹帷惺,为沛公军师,捉赵王歇,虏魏王豹;北举赵代,虏齐王广。如破竹之势,迎刃而解。围楚王项羽于该下。不五年而成帝业。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所取得的一些胜利略去不提,只一句刘邦攻打项羽如破竹之势,把刘邦的成就帝业写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刘邦丝毫没有受到项羽的阻力就带领部下十分顺利地就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项羽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作品的宗旨和意图十分鲜明的指明了出来,文中写道:
夫以始皇,以作力取天下,包举宇内,席卷天下,将谓一世事至万世为皇帝。谁料阁左之戍卒,一呼而七庙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中原失鹿,诸侯逐之。神器有归,竟输于宽仁爱人沛公。则知秦尚作力,三世而亡。三国仁义,享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正是由于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导致了诸侯并起,最终被群起的诸侯军推翻了始皇以为可以千秋万世传承的帝业。也正是由于刘邦的宽厚和仁义,战胜了势头强劲的楚霸王项羽。全书系年纪事,所叙皆“兴废征战之事”,贯穿《秦并六国平话》的鲜明的主线就是刘邦与项羽之间行事风格的强烈对比和鲜明冲突,因此全书旨在为后世为君王者提供借鉴:要依靠仁来统治天下,武力和暴力得来的政权不会长久。
总的来说,史书中的材料,平话作品中的项羽形象还不能完全脱离史书的记载,其文字上较多依据并未在语言上有较大的突破。但是此书能够把时间跨度较长的、杂的历史事件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叙述和组织得十分有头绪,文字虽然粗略,纷繁复但并非毫无可读性。这部平话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史实为本,以政治军事斗争等朝代兴废的大事作为题材,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后来的描写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提供蓝本,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声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