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豆腐故里,能源之都”之称的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古谓“中州咽喉,江南屏障”。
军事上,作为江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淮南市古以寿县为中心,跨淮河而依八公山,自战国以下,历朝皆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楚国将国都由江南邹都迁往江北寿春,寿春失而国灭。汉时置为淮南国,刘邦将其分封与自己的小儿子刘长,富甲一方,文化鼎盛,因其子刘安反叛终为汉中央政府所平灭。三国时袁术、孙策聚于此,袁术为曹操灭于此,孙策过长江而鼎分天下。东晋时,前秦符据寿春城南望八公山,与东晋发生了史上著名的“回水之战”。宋元时,此处为金与南宋的军事分界线。概历史,古时取淮南重镇即可饮马长江。在这里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许多以楚国“呈仔都”,秦汉代墓葬“孤堆”,宋代“好日”为名称的地名,如“工邹子”“大孤堆集、李家孤堆”“赵好、平好、陶好”等。时至今日,淮南当地人称一个村落仍为“呈仔子”。也是由于久经战乱,加之不同时期南北民族融合,此地人民形成了性格不畏强敌、性格好爽的特点。清代嘉庆年间凤台知县李兆洛在《凤台县志》中曾高:凤台人好斗。这显然不是什么野蛮的产物,而是此地人民历史上饱经战争,求生图存的一种生存本能。
就文化而言,《楚辞》作为我国文化源头之一,本就是以楚地方高为基础,灿烂而夺目的。寿春作为为楚国都城,自然文化鼎盛,以寿县方高为中心的皖北方高,对淮南、淮北、蚌埠、阜阳、六安等地都影响深远,百姓口语中古文高体式仍清晰可见。如我们说,河两边栽养柳树。淮南人会说成,河边两栽养柳树。这是一种倒装用词。“你同家吗?”,淮南人会问“你可同家?”。人们口中“腌腊、倒(dao)掉、一两匝(长度单位)”等文韵味的“但语”,仍清晰可闻。淮南人文荟萃,楚相孙叔敖、楚春中君、汉刘安、宋时吕夷简、清代帝师孙家慕,皆为不同历史时期著名人物,曾居于此的历史人物更是不胜枚举。
富庶繁华孕育了朴实淳厚的民风民俗,流光溢彩谱写了壮美多彩的民间艺术。淮南市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灿若繁星,题材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消费习俗、医药卫生等十一个大类,内容和形式极具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贴切地反映出本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多样、传承文史、赋予传奇和浓郁生活气息的特质。
淮南市地处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由于地跨气候带的南北分界线,历史上南唐与后周、前秦与东晋、南宋与金曾先后于此发生过鼎定时局、影响千秋的重要战事,因此南北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习俗融合、生活方式融合的特点,为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推陈出新提供了肥沃的创作土壤,无论饮食文化还是民情风俗无不兼具南北文化之特点。在饮食文化方而淮南地区兼南北而两之,店集贡米、陈集撒子、夏集贡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淮南人民对米而皆可接受的饮食习惯。马店羊肉汤、淮南牛肉汤,则在精选当地具有北方特色食材的基础上,配以南方湘川之麻辣而盛誉于一方。顾桥陈醋师于山西陈醋,由于品质独到,广受皖北地区人民好评;宗教方而,位于凤台县境内的茅仙洞曾先后是儒家与道家开坛明宗的重要场所;佛教名刹有报恩寺、圆通寺、准提寺、文殊寺、兴福寺、白衣庵等,伊斯兰教清真寺遍于寿县、赖山集、闪家冲、八公山等地,各宗教和谐共存,相互浸染。民间文学中《四顶奶奶与八公山》则在移植了齐鲁宗教中的人物,进行了再创作。“窑神庙”作为本地特有信仰,反映了解放前,劳苦旷工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精神上一种寄托。“鞭劈缺石”、“舜耕山的由来”等民间文学反映了早期淮夷地区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向往。寿州窑创于南北朝中晚期,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述:“寿州瓷,釉色黄,茶色紫。”兼具了北方青瓷的风格,又吸取了南方青瓷的一些特点,这种生活用瓷,实际上就是一种南北瓷器工艺融合的过度产物。
其次,淮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史特质和传奇色彩。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蔡国的故土,这里曾是楚国最后的都城,这里曾是刘邦小儿子刘长的封地、淮南工刘安的方国。淮南地区蔡楚文化、汉代文化、宋代文化鼎盛一时。汉淮南工炼丹著书、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把水之战、宋太祖困于寿州城,历史与传说交相辉映,人文与生活相应成章。“投鞭断流”“八公山下,草本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仅成语词典中与淮南有关的成语就有8条之多,这些富有农谚式的成语在记录养真实历史的同时,更以一种传奇的方式启后人以哲思。此外,俗神信仰《廉颇墓》、民间文学《刘安挥毫石门潭》《刘金定南唐救驾》《八公山火烧于洪》《赵匡撤吃豆腐的传说》《八公化山》都为久远的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飘逸的而纱。
其三,民俗特质的多样性。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旱现明显的文化多样性,以民间舞蹈为例,花鼓灯“兰花舞”继承了楚国舞蹈“三道弯”的风貌,《摔跤》一舞则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色,凤阳花鼓具有吴越文化的特质,花鼓灯中的“鼓架子”则更多保留了中原文化的风骨。民间文学《禹劈缺石》、《仓颇造“林”》就反映了中原文化与早期淮夷狄文化、及蔡楚文化的交融。这些看起来驳杂多样的文化遗产恰当的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源流对淮南地域文化的浸染和民间艺人、普通民众对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先民更不乏极具创造性的特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方而,西汉鸿篇巨制《淮南子》便出于西汉初年淮南地区一批文人之手,而日常餐桌上的豆腐美食,更是流芳千古,两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坊间流传的以豆腐工艺制作的食品己达几十余种,经过历代的流传,己经不知不觉走上了人们的餐桌。产于八公山的紫金砚更是以其“质坚下墨泽润,三美风韵天成”,早在宋代即为苏轼、米莆等大文豪视若珍宝,堪称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其四,具有淳朴的生产生活气息。历史上淮南地区常年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典型的农耕地区,淮河以南多丘陵,淮河以北多平原,境内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因此,这里的人民,历来注重对与生产密切先关的农谚的收集,_十四节气便是最早由这一地区先民完整地保存在了《淮南子》一书中的。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民间谚语、故事、传说、制作工艺更是不胜枚举,如“山苹”的传说、美食“大救驾”、八公山豆腐及其各色豆制品制作工艺、小娇而筋、夏集贡圆、虎皮千张、民间知识蜂腐养胃汤等,歇后语:瞎子吃柿子一一捡软的捏、秃子跟养月亮走一一沾光有限、麻雀落在大梁上一一架子不小等则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体悟和热爱。
淮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与当地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不可分,这里的人们既有北方民族豪放宽厚的胸襟,又南方人民细腻柔美的文化情怀,这里的人民宽厚艰忍、热爱生活,这里的人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徽派文化瑰丽柔美,与现代皖南文化相比,以淮南市寿县为中心的皖北文化,则更为悠久和璀璨,作为一枚闪亮夺目的文化遗珠,淮南的历史文化与民俗必将引起更多文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