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以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心血管综合征,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2.5 %。我们前期提出了“构建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病的证治体系”,并初步提出高血压病中医病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图。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黄帝内经》理论阐述高血压病中医病机传变,以期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1高血压病中医病名
根据头晕、头痛等表现将高血压病归入中医学“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但随着对高血压病认识的深入,临床上有眩晕、如坐舟车等典型临床表现的高血压病患者并不多见,如仍以前法命名,实有悖于中医辨证论治的临证精髓。《灵枢·胀论》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并记载“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提出脉大、坚、涩是脉胀的典型脉象,与高血压病患者脉象相似。鉴于此,王清海于2008年首次提出以“脉胀”作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团,这一对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的新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闭。我们结合血脉理论,认为“脉胀”可以极为贴切地解释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及病情传变。
2营卫逆乱,血脉失和而病脉胀
明代张介宾在解释“脉胀”病因病机时认为,基金项日:“泰山学者”“脉坚者,邪之实也,涩因气血之虚而不能流利也”。可见脉胀的发病责之于邪实与正虚。《灵枢·胀论》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比,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又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灵枢·五乱》曰:“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可见无论邪实还是正虚,其病机关键在于营卫逆乱,血脉失和。“百病生于气”,气的运行失常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脉胀亦不例外困。“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营卫顺从则“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一旦营卫留比,气血逆乱,则血脉失和,发为“脉胀”。
3肝、脾、肾的病机传变
3. 1青年在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传论》曰:“肝病头目眩,胁支满”。肝为厥阴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用为动”,表现为主升发,主疏泄,调节一身气机。肝又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时下青年之人,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压力日渐递增,在先天体质及内伤七情等因素影响下,肝最易受累,导致肝失疏泄,影响一身之气的正常运行。《黄帝内经》也提及,形体安逸,精神苦闷,多发血脉病变,即“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素问·血气形志》);“厥阴常多气少血”(《灵枢·五音五味》),七情内伤中又以过“怒”为首,如“怒则气上”,“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皆会导致肝失疏泄,脉搏胀满,血压升高。此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从五运六气胜负郁发的角度指出人若长期恼怒郁闷,日久肝郁化火生风,上扰清窍可导致眩晕,出现“脉胀”。青少年时期,《灵枢·天年》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故此期病性以实证为多。张沁园等川也认为,中青年高血压病以气郁阳亢之标实者为多见。
3. 2中年由肝及脾
《金医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乃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载:“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人至中年,往往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加之饮食不节,悠食肥甘厚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失健运,则水谷无以运化,气血生化乏源,反酿生痰湿,困遏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血逆乱而病脉胀。此类人以《灵枢·卫气失常》所谓“肥人”为主,《灵枢·逆顺肥瘦》又把肥人分为膏、脂、肉三类。肥人多属痰湿体质,是高血压病的高危人群圈。此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黄帝内经》还强调“咸”“酒”是“脉胀”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咸伤血”,《素问·异法方宜论》曰:“盐者胜血”,《素问·五脏生成》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灵枢·五味论》解释了食咸导致血脉病变的原因,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另外,对于人饮酒后血压的升降变化《灵枢·经脉》也有解释,曰“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己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3. 3老年入肾
肾乃先天之本,“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内寄元阴元阳,主骨生髓。人过壮年,’肾气渐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或脉胀日久,“久病及肾”,肾气亏虚是中老年人病发“脉胀”的病机关键,《灵枢·五邪》曰:“牙在肾,……时眩”。肾虚则无以资上,见“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灵枢·海论》)。
4结语
高血压病在中医范畴当属“脉胀”,营卫逆乱,血脉失和是“脉胀”发病的病机关键。“脉胀”的发病呈现青年在肝、中年由肝及脾、老年入肾的年龄特点,病机呈现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气亏虚的传变规律,这一结论可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分期论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