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部“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的提出和中国与东盟国家日渐深人的教育合作,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生来到中国高校学习。仅2010-2014年的五年期间,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就超过了30万。在东盟学生占据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大的比例的背景下,他们在中国高校学习所遇到的跨文化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在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当中,跨文化友谊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不仅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其专业学习能力、对留学国的印象等。胡炯梅、姚雪玲指出,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人际交往的最大障碍在于价值观因素和制度安排因素,其次是主观偏见、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f=」施莹研究表明,在华交友是泰国留学生的现实之需,也是慰藉及情感所寄;舍友关系、师生关系及与泰国留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他们在华主要人际关系。[3]罗雪的研究也发现跨文化友谊能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方面的帮助,从而获得归属感,对跨文化适应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中国学生也因这样的跨文化交往而得到诸多益处。
然而目前针对东盟国家留学生跨文化友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采用访谈法,以广西某高校就读的东南亚留学生为例,总结了他们在中国情景下跨文化交友困难和冲突,以期为高校的东南亚留学生管理、跨文化培训、相关研究课题等提供参考借鉴。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问题
东南亚留学生在与本地学生、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具体来说,就是他们在校园环境、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上遇到的交友困难和冲突有哪些?
(二)访谈法
深人访谈是本文的主要数据来源。研究者以“滚雪球”的方式,经朋友认识了其他愿意接受采访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共邀请了在广西某高校就读的11位东盟留学生,其中印尼3人,马来西亚2人,越南2人,泰国2人,柬埔寨1人,老挝1人;女性7人,男性5人;所涉及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语言预科、工商管理、计算机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此外,为使对事件的理解有更多角度,研究者也向一些其他国家的相关留学生了解了情况。
访谈为半结构式访谈,采访前列出访问提纲,过程中随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面对面访谈为主,每次在1-2小时之间,具体取决于受访者在访谈中的J渝悦程度和聊天意向;同时以后续的社交网络聊天为补充。采访开始前介绍访谈目的和主题,在受访人同意下录音并随后转为文字;在线社交聊天则保留聊天记录。采访的语言为中英双语,英文的部分已在下文引用中被翻译成中文。为保留受访者隐私,文中所有姓名均为虚构。
三、研究结果
就受访者反映的总体情况而言,与他们交往最密切的是本国学生或者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亚洲留学生(如泰国、老挝、柬埔寨的语言相通),其次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相对来说最不密切的是中国学生的关系。受访者普遍表示缺乏与中国学生的深人交流,难以建立深人、可靠、持久的友谊关系。东盟学生的跨文化交友困难和冲突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总体环境、语言层面、文化层面的困难。
(一)总体环境
1校园管理
受访者表示,留学生与本地学生住宿的分开管理,即给留学生划分出单独的宿舍楼,给他们与中国学生发展深人关系带来困难。此外,一些留学生人数达到班级规模的专业,如该校的工商管理等,也让留学生单独一个班级管理。学校出于好意希望留学生因此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但却十分不利于为双方交流创造条件。
合艾(泰国,女):现在我们留学生住在**楼,他们住在中国学生宿舍,我能跟一些人说得上话,但是不够了解对方。我们如果是一起上课或者一起同住会比较好。
2受到偏见
部分东盟国家受访者表示,有少数本地同学对自己的文化带有偏见。尤其是当国家关系不稳定时,在总体校园环境下感到压力。
崔庄(越南,女):国家关系不好的时候也会影响到我们。有些同学会当面评价我们国家的问题,说我们国家的人怎么怎么不好。我尽量不和他们冲突,像老师说的,要学会谦让同学,能过得去的就过了,就不要去讨论太多。
偏见来自于少数学生,但对于受到偏见的留学生而言,国家关系给个人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使跨文化交友更加困难。
〔二)语言层面
1语言能力对交际自信的打击
汉语能力是影响大多数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大问题。对于受访的东盟学生而言,汉语能力的不足不只是影响专业学习,更是打击了他们的交际自信,使跨文化交友受挫。 梅芳(越南,女):有时候我很想结交中国朋友,可是当我开口时又很害怕,因为我语调不好。
欧洋(老挝,男):我来这进人预科学习已经大半年了,由于汉语不好,平时也没什么机会,到现在一个中国朋友都还没有。与欧美学生从小不怕犯错的语言学习方式不同,东方文化讲究“内敛”的特点使得东盟学生更容易因语言困难而自信心下降,不利于跨文化友谊的发展。
2语言对身份认同的重大作用
通过与不同留学生群体交流和访谈,研究者发现该校留学生以“英语”和“汉语”为划分形成了两个“圈子”。多数亚洲学生(该校以东南亚为主)在中国学习一段时间后,除了与本国人交往之外,基本能用汉语与他国学生日常交际,但英语表达不佳。而该校来自欧洲、美国及非洲的学生却保持了课堂外用英语对话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差异形成了一种团体惯性,不仅在课堂内和自己同语言“圈子”的人扎堆而坐,课外的作业、生活也很少和“圈外人”往来。
凯斯(英国,男):亚洲学生和我们不在一起玩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汉语好,平时对话就可以说中文,但是我们不能。他们都喜欢待在一起,所以我和我的朋友们就很少和他们来往。
奶油(泰国,女):我不喜欢***(一个越南女孩),我们都觉得她很奇怪,因为她都是跟欧洲和美国来的学生出去,很少跟我们在一起。连他们自己越南的同学都觉得她很怪。 美国学者Samovar等人指出,语言帮助一个人构建他的身份,使他在被一个群体接受的同时被另一些群体排斥在外。[5」亚洲文化的集体主义观念重,一些人想要越过划分开群体的这条“自然”界限时,又产生了对群体的“背叛”感。被一个群体认同并找到归属感和情感支持,有助于克服异乡求学的孤苦;但另一方面,对“圈外人”的惯性划分不利于建立多文化的友谊关系,从而减少了从多元文化交际中获得生活、情感支持的可能。
(三)文化层面
1肢体语言
中国学生一直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对西方文化禁忌较为了解。而对周边的亚洲国家反而是“灯下黑”,因不了解其肢体语言的文化,有时冒犯了对方却不自知。
何平(柬埔寨,男):一次班里一个女同学开玩笑时搓弄我头发。在我们国家是不可以随意摸别人的头的,即便是男女朋友之间也不可以。当时我心里很不舒服,只是我也知道她在玩闹,不好说她什么。
东盟国家虽然与我国文化有一定的同源性,但是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同时存在。体现在具体的交际中,肢体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尤其是东盟地区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复杂宗教文化使得肢体禁忌多而繁冗。跨文化交往中一些肢体语言引起的歧义甚至是触犯禁忌,给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不悦感,容易延缓友谊的深人发展。
2幽默的跨文化理解
理解跨语言幽默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难题,这对于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也是如此。因为与其他文化群体的“笑点”不同,时常出现“该笑不笑”的尴尬。
露怡(印尼,女):感觉和中国学生待在一起很难。有时候他们说点什么似乎很好笑,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傻愣愣的。
丽贝卡(印尼,女):经常上课老师讲了一个笑话,坐在前面的那些中国同学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我们坐在后面的留学生没有声音,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事情。
“幽默的成功解读需要幽默的创作者和接收者享有相同的文化图式,这样才能使接收者通过激活相应的图式部分来识别并填补缺失的文化信息”(吕佳蔚,zoiz)。受访者遇到的理解跨文化幽默的障碍,不仅给跨文化关系带来简单的负面影响,甚至有时对进人对方群体内部感到力不从心。
3“安静”与“活跃”的课堂文化矛盾
对于课堂该是“安静”还是“活跃”的氛围,东南亚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习惯相对来说较为相似,倒是在留学生班中表现出了与欧美学生的矛盾。
梅芳(越南):我们文化不一样,他们(欧美学生)的习惯或者性格也跟我们不太一样。我们上课的时候比较安静,但是他们很活泼,很多话。当然,这有时候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一点。但是有时候我想听老师说,而不是他们把课堂时间都占用了。什么时候该活跃,什么时候该安静,我觉得应该要分清楚。但是也不好跟他们建议,因为这样会产生矛盾。
马克(美国):很多时候课堂里太安静了。学习应该是活跃的,我不喜欢这种安静的学习方式,只会让人感觉很无聊。
在儒家文化语境下,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力距离清晰明显,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安静听讲,既是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学习的好方法。而西方教育历来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交流,学生表达意见或提出疑惑是对老师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学习负责。对于集体意识强的文化,个人应当“顾全大局”,不要过多占用其他同学的课堂学习时间。总体而言,亚洲学生与欧美学生对“安静”与“活跃”的不同课堂需要,使得课堂相处产生了隐性矛盾,对“团体”的形成甚至是隔阂提供了一个“契机”。
4笑的副语言含义
“笑”是副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人们笑的频率、含义和交际功都不一样。“笑”在不同文化范式中的内涵会引起歧义,甚至引发矛盾。研究者采访时了解到一个美国学生因被同学“笑”而产生的强烈反应。
苏莹(马来西亚,女):昨天听力课上杰森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知老师说了什么,全班突然大笑起来(该班以东盟学生占多数)。杰森可生气了,直接到系主任办公室告状,还说以后再也不回来上这个老师的课了。
杰森(美国,男):老师侮辱我!作为老师,我没有回答出问题,她应该教我改正错误的方法,但是她居然故意说一些话让全班嘲笑我!他们简直是三岁小孩!
张老师(听力任课教师):那天上课杰森没回答出问题,我就好意问他是不是上了半节课累了,叫他在座位上休息一下。我用了:est这个词,可是班上同学突然笑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路易(法国,男):只有越南的和泰国的同学笑了,因为就他们听得懂老师在说什么。别跟他们计较,你知道的,他们什么事情都笑。
西方语境下,“笑”是因为有好笑、可笑的事情才笑。这个事件中美国学生认为自己成了“笑”的对象,而把东南亚学生的笑理解成了对他的嘲笑。但是在东方语境下,“笑”普遍有更宽的用途和语境,比如掩饰尴尬就是其中一个。在研究者与许多东南亚学生第一次见面时,经常在一些“不知说什么”的谈话间隙,听到对方的笑声。上述这样强烈的冲突事件并不每天都在发生,但是不同文化背景对笑的使用不同,确实容易在跨文化交友中引起误解和不适。
四、结语
在中国与东盟国家大力推进彼此教育交流的背景下,东盟学生必然在中国的跨文化人际交往中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有些是所有留学生普遍遇到的,有些是由于受到东南亚文化背景影响而引起的。在文化的同源性和差异性复杂共存的背景下,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有自己的特点。总的来说,不管是总体校园环境下还是语言层面、文化层面,都首先需要东盟学生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因交际遇到问题和不适就放弃发展新的朋友,感受新的文化,并不断学习提高语言和文化能力;但同时,他们也需要校方和中国同学提供一个更为开放、积极、包容的氛围,使跨文化友谊进一步发展有更为积极的土壤。因此,以东盟留学生为主要留学生源的学校,在强化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思考如何切合实际地为他们的跨文化交友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