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种音乐文学样式,乐府诗产生并发展于汉魏六朝这‘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它是伴随着清乐而成长起来的。清乐是清商乐的简称是汉魏六朝俗乐的总名,其歌词即为乐府歌辞(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即是乐府诗)。以清商旧乐阶段(汉魏时期)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新声阶段(六朝时期)的清商曲辞为主要组成部分。
汉魏六朝时期是乐府歌辞创作的繁盛时期。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著录中即可见‘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歌诗类著录帝王宗庙歌诗、地方歌诗、诸神歌诗共28家316篇;《隋书。经籍志》丁部总集类正文著录乐府歌辞集9部45卷,注文中亦著录29部150余卷(即己佚之本),共38部200卷左右。此二志收录的乐府歌辞类典籍的名称都富于音乐特性。如《汉书。艺文志》几乎全以“歌诗”为名,《隋书。经籍志》也以“歌诗”、“歌辞”、“歌章’,等为名。①这即反映了在汉魏六朝繁盛的俗乐背景下,乐府歌辞被抄录并以歌辞集的方式流传于世。
唐时这‘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与清乐的消亡和燕乐的繁盛是密切相关的。清乐的消亡意味着乐府歌辞丧失了其存在的音乐土壤,蜕变为文学意义上的乐府诗歌。此后,人们大多从文学角度对乐府诗进行总结。SAO新唐书。艺文志》收录唐人所著乐府典籍4部15卷:吴克兢古乐N}))10卷21洲乐府古题要解))1卷、希区昂(或王昌龄)((乐府古今题解》3卷、刘毓《乐府古题解))1卷。从中可见,因乐府歌辞在唐代曲调己不传而不少文人又常以古乐府诗题为素林不免出现“断题取义”、不合乐府曲调原意的创作。因而产生了以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为代表的乐府题解类著作,对乐府曲调的本义进行阐释。
当然,从目录书的著录来看,真正对乐府诗歌作全面总结的还是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此时见于目录书著录的乐府歌辞类典籍共9种157卷,即李防等所编《周优人曲辞》二卷、李寿昌(宋初人)((乐府集》十卷②、裴煌(庆历六年进士狱和乐府古词》‘卷、不著名氏的《历代歌词》六卷、刘次庄(熙宁七年即1074年赐同进士出身)((乐府集》十卷、郭茂倩《乐府诗勤‘百卷③、僧灵操④《乐府诗》‘卷、蒋文或(生平未详)((广乐府集》三卷、郑樵(1104-1162 X}系声乐响协二十四卷。又乐府解题类典籍共4种3卷以上,即沈建(生平未详)((乐府广{'u'. )‘卷、刘次庄《古乐府序角))‘卷(即《宋史。艺文志》的《乐府集序角秘)、《乐府题解》‘卷、不著名氏不详卷数咧续乐府解题》。另外还出现了乐府诗的专门目录,即沈建《乐府诗目贡i珊‘卷(按其亦可能编有乐府诗歌集)。又捌四库全书总目提勤云《竹庄诗i};0曾引及邵公序⑥《乐府后录》等书;而周紫芝(1083-1155)又言其曾编《古今诸家乐府》三十卷才。则又可增邵缉《乐府后匀珊、周紫芝《古今诸家乐府》二种。故宋代的乐府类典籍总计有16种191卷以上,较之唐代之4种15卷,在数量和类别上皆有较大拓展。
由此可见,自宋初始,人们对乐府诗己颇多关注:不仅较多辑录乐府诗,撰写乐府题解,同时还产生了乐府诗专目;至郑樵则更是在乐类专设“歌辞”、“题解”二类收录此二类典籍。除郭茂倩、刘次庄二人以外,在北宋后期几乎同时编纂乐府典籍的还有邵缉。但据宋人引用及著录的情况来看,此书不如郭、刘二书流传广泛。这些无疑都表明了宋人对乐府诗进行总结与研究的自觉。而这‘现象是在宋代特定的音乐文化背景之下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