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患者输液的目的、药物性质、血管情况、皮肤情况等进行输液前评估,并制订输液方案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准则。但在临床工作中,输液前评估未得到很好的贯彻,也因此影响了静脉输液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2015年1月以来,我科将护理评估干预应用于静脉输液中,既保证了输液安全,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15年1月一2015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38.2士4.8)岁。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评估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
1.2.1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操作。
1.2.2实验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护理评估干预,强调评估的重要性和评估的内容、方法。①评估操作环境:光线充足、半小时前无打扫卫生。配制药液要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静脉输液操作需要在清洁、干净、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安静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护士与患者的沟通及保护患者隐私。②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年龄、病情、心肺功能、意识、生命体征等情况,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血管,并调节输液滴速。抢救危重患者时应选择中心静脉,大手术前后应用留置针,一般患者可选择头皮针;心肺功能欠佳的患者、老年患者、小儿输液宜慢,有糖尿病的患者输液尽量不要用糖类液体;接受乳腺手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者,在患侧上肢静脉穿刺前要咨询主治医师并根据医嘱执行。③了解患者血管的粗细、充盈情况,有无硬结,周围皮肤有无红肿。输液时一般选择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的血管,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血管远心端开始。④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合作程度,了解患者能否配合操作、能否自行如厕、按呼叫器。护士做好输液前准备,并安排好输液后巡视计划,对不合作的患者,护士可多准备一些固定用的材料,对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要经常巡视。⑤评估患者的治疗计划:了解总输液量、输液时间,其它辅助检查、治疗措施,如有需要日2次、日3次输液的患者,或输液期间要去做X光、心电图、CT等检查者,应采用留置针。⑥了解药物对血管有无刺激性:输注化疗药物、特殊药物应使用中心静脉,并控制好输液速度;如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可使用注射泵输入;输注含钾、钙等的药物时易致血管外渗,护士应提前告知患者,并多巡视患者。⑦评估患者对皮肤消毒液、敷料或胶布有无过敏,以及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有无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有用药不良反应史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⑧了解患者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静脉输液及血管通路器材的认知程度、经济承受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⑨了解患者输液前是否需要如厕,待患者排便后再输液,减少输液过程中的下床次数。1.3效果评价对比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和药物外渗率。1.4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药物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统地收集资料,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患者进行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评估,并做出护理推断,为护理活动提供依据[fzl。静脉输液是临床基础治疗手段,作为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也因此成为了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评价标准。本研究要求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前从环境、病情、血管状况、自理能力、治疗计划、药物性状、用药史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护理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对地采取相应措施,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进而提高输液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药物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护理评估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降低药物外渗率。 如果在静脉输液前不进行相关评估,可导致以下后果:如果在不合规范的操作环境中进行药液配制可能会造成输液不良反应;未对病情进行评估,不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输液速度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衰;未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如果选择的血管不合适,可造成药物外渗,长此以往可能出现治疗后期无血管可用的情况;未对患者的治疗计划、药物性状进行评估,可致药物外渗、一天内多次穿刺,亦可引发静脉炎。
综上所述,护理评估干预是一种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方式,对提高静脉输液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