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企业为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所必须消耗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货币表现,它能综合反映出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情况,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须采取合理的成本控制手段。成本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整个流程中,涵盖了企业内、外部的资源耗费情况,各种资源最终以资金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企业在某个时间点的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来形成成本优势可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成本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成本的有效控制对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一定的收入水平卜,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越好;另一方面,具有良好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往往成本较低,企业便会花更多的心思在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上,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本文对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经济效益与利润的关系
经济效益不等同于企业利润,利润是经济效益的其中一种,二者不是对等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一般会带来利润的增加,而利润的增加并不能反映出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因此企业只有获得了足够的利润,才能谈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没有利润作支撑,企业便会被口益激烈的竞争淘汰,无法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经济效益也会口益卜滑。 经济效益的计算由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值表示,生产总值是原材料的价值、工资和企业利润的总和,生产成本则包括了原材料的价值和工资,因此经济效益的公式可表示为:经济效益=(原材料的价值+工资+利润)/(原材料的价值+工资)。从计算公式上可以看出,成本与效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成本的降低会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需要在保证一定利润的情况,从工资和原材料价值的结构比例出发来考虑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二)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成本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正在由产品的竞争转为成本的竞争,在产品的质量、外观、性能基本一样的情况卜,不同的成本会使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同,成本控制的好,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等活动,而高于一般生产成本的企业会逐渐地被市场竞争所淘汰,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在做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障的同时,应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成本,成本控制是对各种能够对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利于企业寻找自身的薄弱环节,同时发现自身优势,采取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措施。但是企业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的只求成本的降低,要追求经济的合理性,自目的减少成本并不代表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要采取长期可执行的成本控制手段,避免短期行为。
二、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明确成本控制的主体和成本控制的内容是制定成本控制措施的前提。成本控制所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从企业的管理层到企业财务部门最后到企业生产人员,主体的行为决定了成本控制的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按照形成过程来划分的话包括了产前控制、产中控制、产后控制,按照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划分为原材料、工资、制造费用、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本文结合以上控制主体和控制内容将成本控制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
(一)事前的成本控制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全员参与度
企业实施成本控制需要制度做保障,制度是规范成本控制的“无形的手”,在成本控制的制度中,较为重要的是成本核算制度、定额制度和费用申报制度等。成本核算制度是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所制定的像采购制度、盘点制度、记录制度、台账制度等;定额管理制度是为达成某一生产目标所制定的物资、人员、费用等的定额;费用申报制度是对企业的各项费用开支进行管理,费用开支实行先审批后报销的程序。为提高成本控制的全员参与性,企业须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将目标成本进行层层细分,最后落实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位员工,同时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及奖惩制度,使每一位员工意识到成本控制与自身的利益挂钩。
2.培养成本意识,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各层管理人员除了应有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竞争意识等以外,还应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意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主动控制和节约成本的理念,在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节约成本的习‘}贯逐渐内化为企业文化,形成人人参与成本控制的良好局面。员工要认识到成本的控制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工作,企业所有人员都应对成本加以重视,领导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贯彻实施成本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成本控制的制度宣贯和培训,逐步培养起员工的成本意识,员工只有具有了成本意识,才可能做出节约成本的行为,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并逐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事中的成本控制
事中的成本控制即为成本发生时对成本的控制,具体指的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环节的资源消耗、设备的维护等环节的成本控制。
1.采购原材料的成本控制
在进行某一生产项目的采购前,需先根据项目情况制定采购预算,对整个生产项目的采购计划做出成本的预测和估计,在具体的采购环节中,可对采购的方式、时机、数量、供应商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控制。
(1)采购方式。不同的采购方式适合于不同的采购情况,通常情况卜可以采用订单、招标、询价、合同、电子订货、直接采购等方式。前四种采购方式一般在大批量、采购金额大的情况卜使用,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选择价格低的供应商;电子订货、直接采购适用于小批量采购、金额较小的情况,电子订货减少了物流费用和时间成本,直接采购减少了采购的中间环节,方便快速,极大减少了采购成本。
(2)采购时机。采购人员应主动把握采购时机,原材料的价格会随着季节、市场竞争情况而有所变动,因此要做好价格变动的分析和预测,在适当的时机购入材料能帮助企业节约大量的采购费用,给企业增加经济效益。
(3)采购数量。原材料的采购数量会影响到采购价格和仓储成本。通常情况卜,采购数量越大,会享有数量折扣或价格折扣,但同时会造成积压材料过多、仓储成本大,还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数量小价格则会较高,小批量采购可能会造成供应不足影响正常生产。因此要综合考虑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将成本控制在最小。
(4)供应商的管理。采购人员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一方面可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原材料的质量、供应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双方的伙伴关系可以将成本压到最低,利于采购成本的长期控制。此外,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价,评价指标可包括供货量、供货速度、诚信水平等,同时可实施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有效保证供应商行为,降低采购成本。
2.生产中的成本控制
(1)材料、能源及设备。首先在产品投入生产前,为优化生产流程,可通过对比多种产品设计方案,让专业工艺人员参与选择出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卜成本最小的方案;其次不断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减少次品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然后注重废料、边角料的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浪费;最后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设备损坏和折旧费用。
(2)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投入要以一定的产出为前提,企业l}}i_建立并完善人工成本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工资、福利费、保险费等各项费用的比例‘人均人工成本的增长幅度应小于人均收入、人均增加值的增长,才会保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按需定岗,严格筛选人才,做到人尽其职,真正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流程;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轮岗定岗,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员工技能。
(3)制造费和管理费。企业中的制造费包括工人工资、折旧费、办公费、修理费等,占总生产成本的约10%左右,管理费用是企业管理者为各项组织管理活动所耗费的,不属于制造费。企业对于制造费和管理费首先应实施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支出费用,细化报销流程;其次建立监督审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实时监控费用流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
(三)事后的成本控制
事后控制是在生产结束之后对所有花费的成本进行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某一生产项目的完成或某一固定时间段为结点,分析原材料的消耗量、人工成本、产出量、收入、利润率等,与控制标准和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完成情况,找出产生成本差异的原因,同时就卜一步的生产制定改善措施。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有关成本责任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企业应定期举办经济成本分析会,将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与计划使用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并和同行业中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相当的企业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所在,从中发现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能找出降低成本的关键和主攻方向。
三、结语
成本控制在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着口益显著的作用,成本优势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实力的提升,帮助企业占据并扩大市场份额。企业应将合理的降低成本作为工作重点,全面开展成本管理,以成本带动经济效益提升,以经济效益的提升促使寻求更大的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