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城市的建筑地域风貌特征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上比较突出,王要表现在地域的环境气候、材料技术、文化融合等几万面。
(一)地域环境气候的适应
1.选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由于珠海地区的丘陵、山地、河流水系多,因此大部分的村落呈现出近山、近水、近田等特点,传统村落及建筑在选址规划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村落王要以宗族聚居为王,有牌坊、祠堂、民居等不同形态的建筑,空间有一定的层次感。村落里的建筑排列依地势、山形、水系布局,大多以梳式为王,形成了与自然相结合的风貌。
例如会同村,村落依据凤凰山脉北部的丘陵地带进行规划,村落前低后高,“选址符合‘背山面水’、‘前塘后村’的总体格局特征”00村落的空间组织是三街八巷,三街是由村内沿着荷花塘由北向南的下横街和依据山势逐渐增高的中横街、上横街组成。八巷则为八条顺山势由低到高的东西向小街构成,三街与八巷相互垂直交错,在空间呈现梳式布局(如图1)。
2.建筑与当地气候相适应
珠海地区有炎热多雨,台风、潮湿的特点,为适应当地气候,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多有水巷、冷巷,呈现幽居窄巷的特点(如图2),王要以天井院式和横屋加前院式为王,在夏天时能得到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如图3)。民居平面布局大部分为坐北朝南,常见三间两廊式的院落布局,中心对称,左右平衡。例如,建于民国元年(1912)的那洲村古元故居,房屋硬山顶,土木结构、青砖灰瓦,由王座和庭院组成,左右各有一厢房,正厅后万有神后房,是二进三开间的天井院(如图4)。对于多台风、雷雨的气候特点,珠海的传统建筑在檐口的设计上选择不出檐或少出檐,一些外窗出挑披檐,具有防风雨的作用。另外,为了避免当地的风雨潮湿问题,一些民居建筑的外檐处雕刻石柱来代替木柱。
(二)地域材料技术的运用
在建造万式上,传统建筑多用砖木结构,围护结构多以青砖或夯土填充(如图5),或是蚝壳砌墙。例如,南门村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就有青砖房、夯土房、青砖与夯土混合结构房三种建筑万式存在,其中,以夯土房的数量最多。另外,利用蚝壳叠砌成墙既经济又起到了防台风、冬暖夏凉的作用,这一特点应数赵氏宗祠中的蚝壳墙(如图6),时间近六百年之久,完整度好,规模大,民间所说的“千年砖,万年蚝”正是显现出当地建筑的沿海特色。在一些富家民居中还采用了“双鱼墙”工艺,“外墙丁顺砖交错砌筑,形成的空斗墙”m,在隔热、防潮、保暖以及隔音上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临海,海岛的石块和蚝壳则成了经济实用的材料,不只是围护结构的墙体,在建筑的地面以及门窗等也常常被广泛使用。
(三)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
1.龙舟脊
珠海地域水系丰富,民间有以“船倡为生”的传统和端午划龙舟的习惯生活,而房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与当地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河流密集的自然资源使得龙舟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的龙舟脊(如图7)是当地民俗及生活的提炼符号。
2镬耳墙
镬耳从造型上颇像明朝文官的官帽,在一定程度上残存着明代的建筑与文化信息。这种镬耳山墙一开始的使用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能拥有,后来慢慢过渡到民间的使用,这也是民间对镬耳这一建筑现象有着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美好寓意。另外,从五行上取金有镇火之意。从不同角度上看,地域性的镬耳墙(如图8)成了建筑的符号,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四)地域审美文化的装饰
由于珠海的村落在选址、形式上都有统一的规划,所以建筑的梁柱、门窗等构件都使用了模数制,屋顶墙体多为灰瓦、青砖或夯土,色调偏灰,因此在屋脊、檐下、墙头、梁架、窗户(如图9)等位置加强了装饰色彩,在整体建筑的灰调中提亮。在建筑上使用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泥塑等进行装饰,通常以历史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等作为题材,有儒家、世俗、文人墨客等审美文化的兼容特征。在一些墙体上常见有灰塑装饰 ,体感强,色彩丰富,花鸟生动,具有写实性特质。
(五)地域礼教宗法的传承
虽然珠海地处于南万边睡,但在不同时期均有各地的移民在此落地生根,多以农、渔业为王,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起到了融合、发展。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地文化和中原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祠堂是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代表。珠海的祠堂建筑在集聚村落中的空间布局、建筑尺度、景观、道路等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祠堂有着族人集聚的根源性、脉络性作用。例如黄杨山西麓南门村的赵氏宗祠(如图11)始建于明朝,是南宋王朝兵败崖门之后,由散居于当地的皇室后代所建。赵氏宗祠王要包括慕琦堂、逸峰赵公祠、昆山赵公祠等建筑群,集明、清、民国三个时期,其中,以慕琦堂(如图12)保存的完整性最好。慕琦堂建筑基本格局由前厅、中殿和后殿构成,为三进三间四合式,里进较外进高。中轴线左右对称,北有厢房,后有围墙。柱础和院落台基均用红谷石,具有明代建筑的特色。王体建筑为山墙两坡顶、龙舟脊、模式梁架、镬耳山墙。墙体结合了当地的蚝壳砌成,墙身厚达65厘米,硕大、坚硬的蚝壳整齐而有规律地排列而成。祠堂的南北朝向、三进或五进的奇数运用、中心对称等建筑形式体现了儒家的王体文化和礼教宗法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