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坎坷遭遇使得建筑设计的原型及精神几乎被遮蔽在西万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的光环中。
(一)建筑对文化大传统思维的记录。中国传统建筑是支撑和影响华夏精神信仰的重要视觉形态。建筑记录文化大传统前代的宇宙观念,连贯着地理历史和空间图景,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完好保存着史前文化大传统的神话基因,神话代表某种意义上的寻根溯源,沿着神话探索华夏文明的创造历程意味着能够找到文明存续的精神依据。建筑以实际的空间形态,影响人类的美学和伦理思维,在提供空间居住功能的同时,必然激发集体无意识的“创造”思维。早期人类对一切未知物都以“仪礼化”解决,神话是对现实的超越和敬畏,因此建筑从一开始必然和人的神话思维相联系。马克思说,“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万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Ll拉法格说,“神话既不是骗子的谎言,也不是无谓想象的产物。它们不如说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它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种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
无文字记载的文化大传统时代,物质空间记录着人类的信仰与精神,而有文字记载的小传统文化时代,物质空间经儒道释而转化发展为意识层面中的伦理精神。当人们透过考古新出土的黄泉空间,比对文献和口传记载,更可以感知华夏的社会性伦理始终伴随着建筑形态而存在,建筑既保存了文化大传统前代的集体无意识思维,又潜意识地不断升华华夏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信仰,建筑恰是集体无意识对一个民族文化与建筑延续的深层次文化影响,可以说中国的伦理都直觉阐释在建筑的形态之中。正如哈维兰所言,“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
(二)重述建筑文化原型的传播价值。今天我们如何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述和再造,再造的价值在于“对既定环境的潜在意义进行重塑”,传统正在随时代变化而产生新的生机,基因和原型内蕴在新的审美中,一成不变的传统意味着思维的僵化。任意捏造的新文化只能令人失去重塑传统文化的信心。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包容外来文化的时尚,有必要清醒地推敲以下线索:城市文化原型的整理和重现,代表国家城市形象的文化建筑、官式建筑必须构建“样态的恢复”、历史街区“保护的创新”分类“信息仓库”;传递商业文化信息的建筑有适当性的“选择”,但前提是避免过度超越,适当倩况下在装饰和局部实施对传统形态的借鉴和复制;村落文化原型,这是重要的神话基因携带者,村落又称“乡土建筑”其不同在于“现世活态”,它的建成环境拥有内在信仰表征和乡俗载体,所谓“礼失而求诸野”。有必要根据村落历史变迁过程中的乡俗基因,选择性复原为乡村公共性活态建筑落,作为乡俗文化经济体而存在,同时构建乡俗生活新公社,提供具备乡俗定位的类同模式化现代居住功能。华夏在万年前就选择了定居生活,因为建筑内在结构的“规范”和稳定的社会影响,潜移默化相互制约促进意义的延递。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小说中的建筑描述,乡俗不仅有神话,而且有宗族规范,其建筑作为身体的物质性延伸同时也延伸了乡俗精神,存在的意义等同于伦理传播。建筑文化原型样态在任何空间和时代都是社会伦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保存活态建筑基因与植入现代生活语境的共同营造,将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