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毕业论文】问题的提出与证据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2日

隆安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管辖下的一个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南宁市西面,由明代”流派创始人王阳明上奏,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该县东南与南宁市西乡塘毗邻,东连武鸣县,南接崇左市江州区、扶绥县,西临大新、天等两县,北靠铝都平果县。境内主体民族为壮族,占总人口的94.6%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隆安县为了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提出了打造“那文化之都”的文化品牌,隆安作为

稻作文化最早中心的概念提出。2008年底,隆安县举办“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知识讲座”02009年,《隆安“那文化之都”文化品牌打造总体策划方案》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评审,正式在文本中提出隆安是“那”文化的中心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2011年后,隆安县开始启动有关“那文化”的项目建设,拟筹建“那文化”遗址博览园,该园的定位为全国最大的稻作文化展示中心。2012年初,隆安县举办了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其间同时举行的“那”文化研讨会,形成了“隆安是壮族乃至中国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点,是我国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的论点。2012年10月,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成果论文《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的构建及驯化起源》在权威的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认为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表明广西珠江流域(南宁周边沿江地区)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之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国际媒体都作了报道,国内各大媒体、网站纷纷转载,从另一角度力证广西(隆安)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2015年,梁庭望教授在《论原创稻作文化带及其展示中心的设立》(《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将隆安创设为“原创稻作文化展示中心”。    

(二)主要论据    

学者认为隆安是稻作农业发祥地之一,主要是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生物遗传学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阐述,通过有关稻作农业遗存、民族民俗、野生稻遗迹、地理环境、与水稻有关的语言等方面的论证,试图证明隆安是原始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    

著名的民族学专家梁庭望教授在《略论隆安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的地位》中提出,隆安是壮族地区稻作文化集中展示的最大亮点,在壮族乃至江南稻作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中国稻作文化展示的厚度中与享誉全国的浙江河姆渡稻作文化遗址平齐脚,将隆安提上了稻作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位置,甚与河姆渡稻作文化相比肩。同时从“有适宜于大量耕耘种稻的田野;有大量的早期稻田农耕工具大石铲;有栽培稻的必备前提野生稻;有以大石铲拼成的稻作文化大祭坛;有名为岂娅的稻神山(祖母神山);有祭稻神的节日;有浓郁的稻作文化氛围”等七个方面概括隆安作为稻作文化中心所具备的条件。莫运炎则从细胞角度对20世纪70年代收集的隆安红芒野生稻进行分析,说明源于广西隆安的普通野生稻比较特殊,其起源进化时间较早,可以佐证有关广西水稻起源研究。  

2008年开始,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挖掘隆安文化旅游资源,相继提出“隆安地区是野生稻基因多样性的中心、有最古老的稻作地名遗存、有最古老的稻作文物大石铲、有最古老的稻作祭祀遗址分布、有最古老的稻神祭祀民俗;大石铲出现的年代推到一万年前,改写了大石铲文化的历史”等挑战学术界的论证。    

在对隆安稻作文化与民族民俗文化的调查与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是隆安县的雷英章先生,他撰写的《稻作文化与隆安壮族节庆习俗》《稻作文化与隆安壮族娅王崇拜》《隆安稻作文化与饮食习俗》《隆安稻作文化现象探析》等文章从节庆、饮食、信仰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隆安壮族民族文化与稻作文化之间的关系。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内容,学者认为隆安是原始稻作农业发祥地的主要依据是野生稻多样性的存在、稻作工具大石铲及大石铲遗址、稻神山遗址、围绕稻作文化进行的民族民俗活动等四个方面。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