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顾名思义,即是与绍兴这一特殊地域范围相关的幕僚群体。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绍兴师爷”从一开始的纯粹地域性群体逐步扩展到泛指具备绍兴师爷精神特质的群体,他们或出生于绍兴,或祖籍于绍兴,或师传于绍兴,又或品行习之于绍兴。因此民间俗语常常把师爷与绍兴人连在一起,称为“绍兴师爷”。
在明清时代,根据佐治的需要,绍兴师爷主要可以分为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书房师爷、挂号师爷、征比师爷、账房师爷、阅卷师爷和奏折师爷等,各司其职,尽心尽言。其中各师爷中与会计职能相关的有钱谷师爷、征比师爷、账房师爷,类似于当今会计、财政、税务的工作职能。
钱谷师爷是指专门办理钱粮赋税工作的师爷,主要办理户籍、婚姻、土地、田赋四个方面。所以钱谷师爷的工作关系到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京都和城市的粮食供应,任务十分繁重。财政税收在地方官府中是与司法审判并重的大事,工作绩效直接影响官员的考绩,尤其影响官员的收入,因此钱谷师爷的地位在众师爷中仅次于刑名师爷。
征比师爷是指幕府中专门负责催征钱粮与地丁的师爷,又称征收师爷。它与钱谷师爷的关系密切,一些钱谷事务较为简轻的州县,不设立征比师爷;而钱谷事务繁重的地方就设立这一职位。因为钱谷师爷只能集中精力征收正赋,而对于正赋之外的杂税和摊捐等常常无暇顾及,所以,除钱谷师爷外,还有征比师爷,以负责正赋之外的杂税和摊捐的征收。
账房师爷是专门经营钱粮出入的师爷。钱谷、征比是不宜经手银钱的,账房为银钱出入总汇之地,故最要任人唯德。银钱出入包括公、私两项,其收入由账房登记,一切支出包括官员薪傣、工役支发、办公开支等,亦要及时入册;还包括各项进出的贺礼和接待费用。
(二)绍兴师爷文化
绍兴师爷在中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300余年,作为当时社会迫切需要的一个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催生出独特的师爷文化:功底扎实、学有所长;克己自律、尽心尽言;尽忠职守、分工明确等。其中,绍兴师爷的职业道德在师爷文化中尤为突出,积淀深厚。
1.汪辉祖:“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
汪辉祖(1731-1807 ),字焕曾,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名人。他在地方行政幕府佐治长达三十四年,持正不阿,擅长断狱,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是名闻全国的“绍兴师爷”;后为州县官达五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良吏;他又勤于治学,是一位著述宏富的著名学者,撰写了《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等多种官筒书。汪辉祖可以说是绍兴师爷的祖师爷,是绍兴师爷的典型代表。
汪辉祖曾言:“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2}他认为立品正心,全在洁守,如果操守不洁,贪小贪财,则就会堕落下去。他认为署中之财,由师爷直接插手,并非没有机会,但是不能越沮。即使账房经手银钱,亦要出钱有据,花钱有理,要计较节音。如依权胡为,则不仅于公事有碍,人品亦为之不守,所以一切要“自处宜洁”。汪辉祖之言道出了会计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也是现代会计人应传承和推崇的。
2. 汪镍:旋于危险而不展其名,久处脂膏而不润其身(1828-1891 ),字芙生,号无闻子,清绍兴府山阴人,也是有名的绍兴师爷。其幼年时随父宦游广东,寄籍番禺。成年后,因科举无望,改学幕道。学成后历佐广东地方郡县。时广东潮州发生灾情,藩司发库银两千贩灾。因未经上报,库银悬账未决,藩司又碍于户部的常例成规,亦未报部核销,以致久而延宕。汪珠查阅历来库银支付情况,发现有“税契奇多积余,非正赋,可以备非常时期之用明的先例,藩司据此得以核销,从而解决了悬账未决的问题。汪珠被世人称赞为“旋于危险而不展其名,久处脂膏而不润其身”的好师爷。
汪辉祖和汪镍作为绍兴师爷中的典型代表,其言其行都很好地践行了绍兴师爷“克己自律、尽心尽言、尽忠职守”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