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生存和安全需求产生体育空间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01日

1 列强入侵与国人救亡图存的初级需求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国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将中国的大门打开,政治上使中国逐步丧失主权,经济上将中国卷人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并沦为附庸,文化上逐渐渗透,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属于最初级的需求,即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国人皆认为:“老大帝国,东亚病夫,是西方侵略者贱视我国的微号。既老大而又是病夫,则含有去衰亡死灭不远之意,衰亡死灭,为人类所共患,无人果安之耶,既不安之,则返老大于少年,变病夫为康健之道,又何在耶。是则由体育运动始。”因此,接受并开展体育成为政府和民众救国和自救的方式和手段,与这一需求和行为相适应的城市体育空间也随之产生。

2 带有“自强”意义的城市体育空间萌芽

在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亡之际,地主阶级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其中进行了一系列借“西法”以“自强”的活动,包括创办新式学堂、编练新式海陆军等。为了培养新式军队的相关人才,洋务派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城市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新式军事学堂,在这些学堂中开始设置德式体操和日式竞走等类似体育的课程,并在学堂内部开辟操练场,这种操练场就成为近代中国体育空间的雏形。在南方开埠20年后,随着1861年营口开埠,最后的一片封闭土地—东北地区渐次开放。体育渗透到东北,体育空间也逐渐在东北地区发展起来。最早将体育普及到东北的是洋务时期编练的新式海陆军。这种“练兵”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军事训练方法,而是士兵持近代武器并按西洋方法操练。新军训练中的洋操正是中国比较系统的接受体育的开始。沈阳古城怀远门外的西校场就是新军练洋操的场所,也是近代东北地区最早的体育空间之一。

3 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标的新式学校体育空间建立

为应对日益衰败的局势,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新政的重点是变旧式教育为新式教育。1903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人联合编订的《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体操科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正式课程和必修课程。《章程》不仅对各级各类学校体操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做了规定,而且对课外活动也有具体要求,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都相对规范化和科学化。因此,对学校体育空间提出了较高的需求,“学堂体操场,宜分屋内屋外二式,体操用器具,均宜齐备”。各地学校体育设施得以初步建设,学校体育空间开始出现。这一时期除了创办综合类学校,当时政府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体育专科学校。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体操专修科、云南体操专修科和四川体育专科学校等。这些体育学校对体育发展进行了集聚化和专门化的整合,学校体育空间初步呈现专业化趋势并逐步兴起。

4 清末城市体育空间的发展特点和供需关系状态

这一时期体育空间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其一,清末城市体育空间的产生是国家和民众最低层次需求发挥作用的结果。无论是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学校、新式练兵,还是新政时新式学校体育,都是国人对西方人侵的应激反应,军事演练的校场和新式学校的简易操场这些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体育空间正是国人第一优先级需求、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映射。其二,体育空间呈现出萌芽性和过渡性。虽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体育开始传人中国并有所发展,但大部分地区仍以武术、冰嬉等传统体育为主。由于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灵活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并不受场地限制,因此清末城市体育空间仅是萌芽阶段,并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演变的趋势。最后,体育活动刚刚开展,体育空间尚处于草创阶段,数量较少,类型单一,分布集中。各城市的体育空间主要以军校场、操场和小型公共体育场为主,军校场基本不对外开放,到民国初年才允许学校借用。就分布来说,由于体育活动开展是由城市中心逐渐向周边扩散,因此这类体育空间基本局限在旧城区附近。虽然清末的城市体育空间是一种被动的出现,发展也处于雏形阶段,但这是中国人在大变革时期为了生存和安全逐渐与封建脱离并开始近代化历程的象征,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清末国家和民众的安全需求,产生了以军事为特征的体育空间。这一时期体育空间的需求与供给都处于初级层次,军事学校和新式陆军的操场基本沿用旧式的练兵场的场地,仅仅增加了相应的体育设施;新式学校的操场虽然得以建立,但由于清末屡遭兵粱,政府财力有限,因此各学校的体育设施极为简陋。政府供给几乎是这一时期体育空间的唯一来源,造成了体育空间的供给与需求相比显得简陋,难以支撑。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