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经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23岁,正处于心身发展与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成熟,适应社会和应激能力低,易受外界环境和自我矛盾所左右,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人生中的苦恼,人际关系中的困惑,恋爱中的失意等问题。加上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改革的深入发展,竞争机制在人才培养和就业制度上的引进,高校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因此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并不像人们想像中那样愉快。他们或多或少地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绪问题,孤独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起人们注意的。
孤独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情绪体验。尽管孤独感的存在不一定都具有消极意义,但有资料表明,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可导致心理问题或情绪障碍,也可诱发某些疾病。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是一个人在早期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情感结构。它统合到个体人格中,成为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期望和适应的依据,并持续影响着成人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理论提供了以人际关系架构去理清孤独感发生机制的新视角,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长时间独处而不会产生孤独感,而有的大学生虽处在热闹的人际环境却深深地感到孤独的原因。
本研究将以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理论为基础,以人际取向去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预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和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依恋的研究最早是从1969年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对孤儿院儿童的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的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
三、初步设想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一直备受关注,在此通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和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通过对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三者间的关系分析,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孤独感现状的深入分析和提出实用性建议。
四、创新点
以往的孤独感研究大多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试图把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三者结合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研究,为后人的孤独感研究提供依据,
理论意义: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孤独感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完善孤独感的相关理论,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用的帮助。
实践意义:通过前人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特区珠海某大学进行调查,深入研究,分析并得出结论。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指导,为以后研究提供有效帮助和经验。前人研究中,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Bowlby的内部工作模式的概念为理解依恋行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是依恋研究工作的进步.该文从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内部工作模式的结构和其稳定性的研究对内部工作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详细论述了在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不同理论背景下的几种可能的结构,进一步分析了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和变化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今后内部工作模式概念的发展和可能的不同类型的内部工作模型结构的存在进行了思考和探索.特别的提出,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化,个体可能在自身的依恋模式基础上分别分化出不同类型的工作模式结构,对这一理论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可能揭示内部工作模式的个体差异性.
可行性论述:三个量表皆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应用相对广泛。又有前人的丰富研究,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被试皆在学校范围内,文理科学生分布皆有一定比例,具有很好的可控性。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方法和手段
在CNKI等数据库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研究观点和不足之处,结合实际研究情况,收集资料并具体分析情况,以完成所要研究的目的。
采用三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四个年级的文理科学生发放纸质问卷,闭卷回答,统一指导语,统一回收,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三个量表分别为是(1)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2)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该问卷是由蒋艳菊、李艺敏等人针对中国大学生所编制的孤独感问卷)(3)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提 纲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2.2 研究工具
2.2.1 UCLA孤独问卷
2.2.2 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
2.2.3 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2.3 研究过程
2.4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存在着孤独体验
3.2 经统计分析,孤独感与依恋类型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在总体孤独感上害怕—回避型,放弃型的孤独感都显著高于安全型,而害怕—回避型高于专著型,但是并未有达到显著。
3.3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
4 讨论
4.1 孤独感的性别差异
4.2 家庭环境与孤独感的关系
4.3 依恋四种模型与孤独感的关系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计划进度
2009年11月初,查找相关文献,阅读有关资料,最终确定研究问题;
2009年12月末,数据收集完成;
2010年2月初,数据录入并进行结果分析,大致形成论文框架;
2010年3月初,完成论文初稿;
2010年4月中,论文最后修改并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