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4日


【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护理措施。方法: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20例CCU危重患者均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结果:20例PICC置管患者中,置管时间为6~200天,平均为60天。置管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选择贵要静脉16例,肘正中静脉4例。1例患者因病情缓解后带管回家,其余全部住院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其中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1例,导管阻塞1例,但经肝素盐水冲洗后通畅。结论:PICC操作快速方便,便于护理,能保护患者的周围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而且不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又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还能减轻护理的每日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PICC;危重患者;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技术,已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开始运用,是 90年代初在我国开始试用,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应用于临床[1]。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最后将导管尖端安置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2]。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或长时间输入高渗性、有刺激的药物对血管的损害的患者,病情危重的患者,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和床旁急救患者等等,PICC置管可以较好的缓解这些问题,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且还能为抢救危重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我病区CCU室自2011年1月~2012年8月对20例危重患者进行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操作及护理,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CCU危重患者2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60~92岁,平均年龄75.6±7.2岁,脑梗死4例,脑出血3例,心力衰竭6例,急性冠脉综合症5例,心肌病2例。

1.2 方法


备齐PICC导管,无菌穿刺包,消毒棉签,酒精、碘伏,一次性20ml、5ml注射器,100ml氯化钠,3M透明敷贴,0.1%利多卡因及无菌手套等PICC所用物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测量定位,测量时手臂外展90°,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患者均采取局部麻醉后进行深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导管置入的长度40~50cm,将导引套管退出及导引钢针撤除,确定回血与封管,清理穿刺点,将导管固定,覆盖无菌敷贴,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留置针及头皮针选取前壁弹性优、粗而直的血管,将穿刺位置彻底消毒后,使留置针外套管保持15°~30°,退出针心,固定针头便于输液。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例PICC置管患者中,置管时间为6~200天,平均为60天。20例置管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选择贵要静脉16例,肘正中静脉4例。1例患者因病情缓解后带管回家,其余全部住院治疗。

2.2 并发症


20例PICC置管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15.00%,其中发生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1例,导管阻塞1例,但经肝素盐水冲洗后通畅。

 

3 实施方法


PICC导管应用于危重患者中,可作为急救快速输液、输血、抽血、化疗的途径,但还应重视置管后的护理,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伤害,使PICC管能更好地用于危重患者的治疗。

3.1 术前准备


3.1.1导管的选择 目前临床上有两种较为常见的PICC导管(美国BD公司生产),分别为PICC单腔导管、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美国巴德公司生产),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能避免发生回血,导管内若为正压,能进行静脉输液,导管内若为负压,能进行静脉血采集,导管内若压力平衡时,瓣膜关闭,用于导管留置。

3.1.2 静脉的选择  若左侧路径长而弯曲不易置管且易损伤血管内膜,加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右侧路径最宜置管。贵要经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为PICC置管的主要选择。贵要经脉于肘窝处呈斜行,且位置比较深,不易于穿刺,但是管腔从下开始直到上端越来越粗,静脉瓣相对较少。肘正中静脉在肘窝下起自头静脉,斜向内上方注入贵要静脉。头静脉位置较浅,在肘窝外侧既可显示管径粗而直,穿刺与固定均较容易,但是管腔从下开始直到上端越来越,且分支、静脉瓣较多,使导管不能顺利通过,在置管过程中易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所以,贵要经脉、肘正中静脉是PICC置管时的最佳静脉选择。

3.1.3 PICC置管前评估  导管插入较深对上腔静脉丛造成刺激,而导致心率异常等症状,所以,置管前应对静脉长度进行精确测量,插管侧应无外伤、手术史,防止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与经济上的损失。

3.2 术后护理


3.2.1心理护理  当患者清醒时,耐心仔细的患者讲解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目的性、重要性、必要性、为何选择外周静脉穿刺的原因及穿刺后的注意事项等,穿此前应有医生及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3.2.2 及时更换敷料 根据患者局部渗血状况,必要时更换敷料,若渗血较轻,置管24h后应进行1次敷料更换,可利于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血等症状,也利于观察导管有无移位。首次换药后将无菌小纱布覆盖在穿刺点上,防止渗出而影响敷贴的与穿刺点的密合性,避免导管发生移位。若敷料受到污染、潮湿、破损或松动时,及时进行更换。易出汗患者需勤更换敷料,可防止其潮湿。整个更换敷料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为了防止导管脱出,可将其拉至与手臂垂直位置后固定,加大了导管进出的阻力,减弱了手臂屈伸肌肉的牵拉,减少导管脱管的可能性。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禁止负重与过度活动。本组发生导管脱出1例,由于体内存留小于30cm,所以拔除导管。

3.2.3 保持管道通畅 管道堵塞主要原因可能为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彻底、肝素帽松动造成血液返流而凝固、外力使上腔静脉压力升高及患者自身血液粘稠度过高等。危重患者术后应进行持续输入营养支持,使用氯化钠10ml冲洗导管,1次/6h,能有效对管道壁上粘附的脂肪颗粒进行清理。将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接在PICC导管末端,避免导管末端出现血液凝固,采用脉冲方式正确封管,可避免管道堵塞。一单发生管道堵塞,禁止用力向管腔内强行推注溶栓剂,避免血栓脱落后而形成血块堵塞。本组危重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阻塞1例,可能由于封管不正确导致,但经肝素盐水冲洗后通畅。

3.2.4. 穿刺部位局部止血  一般在穿刺后24~48h内,易发生穿刺部位渗血。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后进行局部按压10~20min,如果患者为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需将按压时间适当延长,必要时给予500ml氯化钠水袋进行压迫止血;嘱患者及其家属24h内减少肘关节运动;若患者出现躁动可进行适当约束。

3.2.5置管后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是PICC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与导管的选择、尖端的位置、导管局部固定、患者自身体质及凝血功能有关。一般在置管1周左右发生,由于置管后血液流速降低、导管在血管内出现异物刺激及紧张情绪导致血管痉挛收缩,造成沿置管血管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因此,应依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操作时动作轻柔。置管6h后给予上肢湿热敷,避免发生静脉炎。若发生静脉炎,指导患者将患肢抬高,采用50%硫酸镁溶液对局部进行湿热敷,4次/d,20min/次。或给予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局部外涂,将穿刺侧手臂抬高,对静脉回流有帮助。本组危重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1例,给予上述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

3.2.6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血栓的形成常常是由于血管内摩损伤、导管周围血流速度减慢造成。为了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应熟练置管、正确封管、保证导管尖端位于中心静脉,每次输液前先注入氯化钠10ml,确认导管通常。置管期间加强穿刺肢体的功能锻炼,昏迷及瘫痪患者应给予被动肢体运动,密切观察皮温变化,并做好记录。

3.2.7穿刺点周围皮肤过敏的护理  过敏体质的患者在皮肤接触固定的贴膜等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穿刺点周围出现过敏症状。一旦发生皮肤过敏,给予氯霉素地塞米松霜软膏外涂,出现瘙痒症状禁止用手抓挠,可给予局部冰敷。若患者对贴膜及胶布过敏,改用无菌方纱四层覆盖、纸胶固定及0.1%苯扎溴铵消毒。必要时可给予抗过敏药物。

4结论


4.1  PICC操作事项


PICC是一项高风险的护理技术操作,PICC质量管理是确保PICC置管在临床上安全使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所以,PICC置管前应进行准确评估、仔细的讲解、熟练置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密切观察整个操作流程及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要做好导管维护工作,既能有效延长其使用期限,又能减弱患者的痛苦、有效保护外周血管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目前,PICC置管是患者长期输液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穿刺成功率高及并发生少等特点。

4.2  PICC置管的护理体会


通过对本组PICC置管对20例危重患者在临床应用及护理,本人体会到:对于危重患者而言,病情发展变化快,加上有些患者意识、语言、肢体障碍等因素,使得救治难度加大。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会因不能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延误抢救时机。危重患者病程长,机体抵抗力低下,同时会因为动脉硬化、水肿或使用刺激性的药物等,而反复穿刺会损伤四肢浅静脉,导致血管穿刺并发症增多。PICC操作快速方便,便于护理,能保护患者的周围血管,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而且不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又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还能减轻护理的每日工作量。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