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工程审计更多的是关注资金问题,普遍认为工程造价核减的越多越好,越能体现节约资金,从而忽略了工程质量审计,特别是忽略了工程建设利益相关者们的质量行为所造成工程质量隐患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工期、质量、成本(投资)被公认为工程建设控制的三大目标。其中,质量是根本,是百年大计,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其他目标控制的再好,整个工程仍然是失败的工程。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重要主体之一的工程监理,是接受建设单位委托进行工程项目监管的专业人员,其自身的质量行为极为重要,甚至会关系到工程产品的公共安全和最终使用寿命。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制度推行时间较短,工程监理行为往往带有隐蔽性、专业性及信息不对称性等行为特征,使得工程审计部门在查处时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罚。这也造成了我国工程监理的质量行为极容易与贪污、腐败、贿赂、寻租、机会主义等联系起来。
工程监理质量行为分为正向行为和反向行为两种。正向行为是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合同条款规定认真履行监理职责,进行一切有利于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行为。反向行为是指监理单位进行一些不利于或有损于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实现的行为。当前,针对工程监理单位质量行为选择的产生机理及防范策略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及案例分析等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杨耀红等运用重复博弈论理论研究了业主、监理、施工三方合谋发生的条件,提出加大惩罚力度、实行终身责任制、提高打击成功率等措施来规制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参与方的行为。李迁、丁翔等以第三方审计机构的视角分析了大型工程项目中监理单位等的合谋治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此外,还有些学者利用寻租理论,针对工程监理行业突出的寻租问题,分析了工程监理寻租不良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动机等因素,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综上可以发现,一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于建设工程参与主体静态的情形,其模型构建的前提假设适用于单阶段情景下的多主体完全理性,而忽略了建设工程具有多阶段、实施周期长、主体策略不断调整、多样性、复杂性特点。另一方面,很少有研究者同时考虑审计成本、审计频率、处罚强度对工程监理质量行为的演化分析。因此,本文以决策主体有限理性状态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监理Agent和审计Agent主体属性和行为规则的基础上构建计算实验模型,研究审计成本、审计频率及处罚强度对工程监理质量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探讨治理不佳的原因。
1问题描述
工程建设领域历来是合谋串通、机会主义等腐败行为的重灾区,许多腐败行为是由类似于工程监理等中介机构参与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也易产生工程质量等事故。虽然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要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监理机构与审计机构间行为利益和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本质上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往往具有利己和利他的两面性,既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又要为委托方提供质量监督来规范承包商的质量行为。而审计机构是受政府部门委托开展执法监督,其行为目的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合同规定范围内独立、完整地开展审计工作,在满足政府利益和建设单位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利益和效用最大化。再加之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是智能学习的主体,会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规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造成了双方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就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动态的演化过程。
2计算实验模型
2.1模型基本假设
(1)工程建设中对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主体主要包括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两类。监理单位主要关注质量行为策略及收益的调整,审计机构主要关注审计成本的投入、处罚强度及审计频率的调整。
(2)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双方都能在单阶段和多阶段博弈中保持有限理性状态。
(3)双方进行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由于双方的趋利性,追求效用最大化策略。
2.2主体属性描述
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审计结构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行为规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无限次的博弈过程。 根据双方的博弈过程,当审计机构以φ的概率审查时,监理单位以θ的概率选择正向质量行为,此时审计机构需付出C单位的审查成本,同时监理获得W1单位的收益;监理单位以1-θ的概率选择反向质量行为,且审计机构以P的概率成功查出监理单位反向质量行为,此时审计机构获得FP单位的收入和付出C单位的审查成本,监理单位只能获得W2(1-P)单位的收益和损失数额为F的罚款。当审计机构以1-φ的概率不审查时,审计机构将不会付出成本,此时监理单位选择正向行为将获得W1单位的收入,而监理单位选择反向行为将获得W2单位的收入。
2.3主体行为策略与模型描述
2.3.1审计机构Agent行为策略
审计机构能否有效打击监理单位反向质量行为,迫使监理单位选择正向行为,与审计机构的能力及监理单位的行为策略有关。
2.3.2监理单位Agent行为策略
监理单位之所以选择质量反向行为是由于不同程度的质量反向行为能获得不同的额外收益W2在监理单位反向收益一定时,其选择反向质量行为的程度越深,获得的额外收益越多,则W2=σAi
2.4计算实验模型参数设置
本文采用多主体建模方法构建计算实验模型,并运用NetLogo5.0.4平台进行仿真实验。模型以某工程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该项目共经历了50个阶段,监理单位通过质量正向行为可以获得200万元收入,而质量反向行为可以额外获得50万元收入。同时,监理单位可能面临审计机构最高150万元罚款。
3实验结果分析
本文进行了4种情景的演化实验,并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50个阶段遍历得到实验结果。
3.1不同处罚强度下监理单位质量行为选择效果演化分析
假设审计单位非常专业,具备较强的审查能力,能够在监理单位选择质量反向行为及时查处并给予合理的处罚,由此可设P=100%。并设定审计单位仅需较低审计成本C且设为常数,审查频率在整个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固定不变。
3.2不同审计成本下监理单位质量行为选择效果
演化分析审计成本的投入会对监理的质量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合理投入审计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成本能够有效打击监理单位的反向行为,也能促进监理单位安分守己地开展好服务工作。而较低的审计成本投入并不能很好地打击监理单位的反向质量行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对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选择效果较差。
3.3不同审查频率下监理单位质量行为选择效果
演化分析监理单位的质量反向行为随着审查频率的加大而降低,较高的审查频率能促使监理单位更加安分地开展好服务工作,所以我国应大力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工作,只有高频的审计工作才能产生高质量的工程产品,从而在源头上遏制“合谋”“腐败”“贿赂”等质量行为的发生。
4结语
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已成为一个社会和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监理单位因为机会主义等行为引发的质量行为机理,提出了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质量审计对监理单位的反向行为进行打击;运用计算实验方法,结合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对工程监理质量行为选择机理进行了计算建模与实现,重点研究了处罚强度、审计成本及审计频率对监理质量行为选择效果的影响。
通过多次模拟实验运行、多种实验情景的仿真,得到了一些稳定且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如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的质量行为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地遏制监理单位质量反向行为,促进其更好地为建设方服务;审计机构过高的处罚强度会打击监理单位的积极性,而过低的处罚强度难以达到理想的打击效果,只有合理的处罚强度才能有效规范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审计成本的投入对监理的质量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打击效果,合理的投入审计成本也能规范监理质量行为;审计机构的审查频率对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质量行为的约束效果随着审计频率的加大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