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7日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繁荣,高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走向社会并有效服务社会,成为国家、社会以及高校科研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 2020年)》,把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其中两项主要任务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要通过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和参与决策咨询等来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走向社会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意味着什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走向社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的实践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需要了解的一般性知识,也是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围绕着高校如何走向社会,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一些学者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属性和功能认知、着力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解读另一些学者则围绕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形式进行了探讨,如通过建设高校智库全方位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促进高校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陈斌梳理了中国高校参与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于高校智库建设的理性思考。更多的研究围绕“产学研”的视角对高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式、组织运作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政策理论由上而下地展开宏观理论讨论,缺少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因此,文章在对多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剖析,探寻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的影响因素构成以及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

构建需求导向型的社会服务模式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源于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服务社会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诸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均问题、文化产业与新媒体发展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层出不穷,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对于企业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前瞻优势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些复杂问题。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组织的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除了自身科研课题所需,主要包括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咨询分析。现实情况却是,一方面公众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的项目实践持怀疑和冷漠态度,大多数人不会关注这类活动的开展,更谈不上积极参与和推动项目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提供的决策咨询经常流于理论,对实际问题分析不够深入,研究成果无法满足政府和企业需求。长此以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无法发挥服务社会的效用。    

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转变服务社会理念和方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不仅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把握政府和企业需求,深入调研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通过严谨的调研报告和科学的决策建议,帮助政府和企业清楚地认识现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增强社会性和开放性,打破部分公众对于高校固有的“象牙塔”印象,为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培育良好氛围。政府和社会相关机构也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积极配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最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社会的对接,搭建科研人员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和人才特长。

打造注重实用的学术环境    

近年来,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视角越来越关注到社会实际问题,但仍存有不足之处:(1)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对策研究、轻实践应用的倾向。部分哲学社会科学院系一味追求论文成果,忽视科研服务社会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严重脱离实际、缺乏问题意识、学者社会责任和国家情怀淡薄”的现状(2)科研目的不明确。为了完成教学安排或进行课题项目而草率组织活动。这类活动不仅无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发挥对相关研究领域己做出相当贡献的学科优势;(3)科研方法滞后。不少受访者表示,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虽然己经意识到单一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但囿于多年来普遍从事学理性的范式研究,推崇推理对策,对于现实问题的实证溯源研究相对较弱;(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普遍面临着科研论文指标压力和教学强度太大无法兼顾实践活动组织等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可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高等教育体制要革新科研理念,注重科研实效性,鼓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走向社会。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力度,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深入接触和调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推进高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的活动实践;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通常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需要高校科研人员具备跨学科的视角,还需要以创新的研究方法对现实应用型问题进行理论深入和实证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在注重基础理论深化和拓展的同时,针对现实应用型问题还要注重实用性、准确性和前瞻性,提高对于实证研究尤其是数据统计分析的重视程度。  

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多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剖析,发现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主要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科研环境、政策环境、个人能力、激励评价”五大方面的影响,并且各影响因素并非孤立,而是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这要求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亚需打造注重实用的学术环境;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社会”主体的科研人员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和开阔的社会视野,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领导力;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完善各种政策环境,为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各类资源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要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高校科研人员走向社会的积极性。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