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研究现状
(1) 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银行)危机频繁发生,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稳健运行中的重要性的不断认识,许多国家都加大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力度。
爱沙尼亚政府于1994年通过了一项有关信贷机构的新法律,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和执行能力,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由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年度审计。
拉托维亚政府1995年10月出台了更加详细、范围更广泛的商业银行法,注重从审慎的规章制度方面,要求商业银行设立内部控制部门,并安排外部会计公司来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检查监督工作进行补充和再监督。泰国政府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整顿了金融体系,严肃了市场交易规则,要求各银行建立风险的防范机制,特别针对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规定,规定银行给某一个行业的贷款不得超过贷款总额的20%,贷款数量不能超过项目所需资金的60%。
新西兰政府于1996年推行了新的银行监管制度,提出中央银行虽然有责任保护银行体系,但是当银行出现问题时,不在出面挽救,希望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内控存在的问题
Langandso(2003)采用全球78个国家958家银行的样本数据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性质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进行了研究。
Prowse(2004)研究了商业银行的董事会行为,得出结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的董事会与一般公司的相比,在惩罚管理者方面会表现得更加不果断。
Byooketal(2005)研究了商业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认为不仅银行业董事会的独立性很难保证,而且他们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很大,这两方面都对银行绩效不利。
(3)内控改进措施
Craig Emby(2003)等诠释了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人员的判断力和经过检验的决策力对企业构建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所起的作用。
Berko vitch(2004)等揭示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企业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只有企业建立严密内控制度,才能获得投资者的信心,企业从而拥有稳定资本结构。
Euhdsgo(2004)阐述了监事会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建立监事会很大程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的。
Philip H.siegel(2005)等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体系展开研究,提出批评评价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大大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1)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国家监管当局才进行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80年代以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贷款通则))、((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办法》、《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从不同层面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提出监管要求的法律和法规。特别是2002年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一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并公布施行。这些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内部评审框架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厦门大学林朝华、唐予华(2009)介绍了国际流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的最新理念: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SA),它克服了以往内部控制评审仅仅由审计师执行的缺陷,将管理者与操作员工引入参与自己所涉及的内部控制的评估,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的流程的方法,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一定程度的合理保证。
(3)加强银行内部控制
徐贵昆(2005)对银行的操作风险在他的著作《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防银行操作性风险》中提出从银行的存款、贷款、会计、出纳、计划、统计、人事、监察等各个部门对银行的内部控制提出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
魏华和刘金岩在他们的文章《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2005)中从股东及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个纬度,实证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及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慕容王(2006)在《银行大案频发背后:重新审视金融企业内控制度》一文中从加强银行的内部审计方面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并且提出要逐步由业务监管为主过渡到以内控制度监管为主。
日前学术界都是针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缺乏合理性与系统性,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都不是很深入,因此本文基于系统化与合理化理念将对广饶农商行内部控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