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学历人群,他们能否健康成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就此而言,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那么,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改进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厘清上述问题,本课题组于2015年10-11月对浙江省20所研究生培养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无记名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形式,在浙江省内选取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20所研究生培养院校,通过QQ、电子邮件方式对120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109份,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分别为95.83 % ,90.83 %。在调查对象中,从人员构成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占50.5 %,兼职工作者占49.5 %;从工作年限看,3年以下为27.5% ,3-5年(含3年)为16.5% ,5-10年(含5年)为36.7% , 10年以上(含10年)为19.3 %。
此次调查采用自拟问卷“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了14个选择题,还有两个开放性题目,分别是“对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路径,你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新方法、新路径?你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
育有何建议或意见?”调查内容涵盖较为全面,基本能够反映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尚可对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是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调查结果显示,在“你对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这一问题上,59.6%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严重”,而对此持“比较严重”或“不严重”的则各占17.4%和23 %。可见,绝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主观上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尚可。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上述这一主观认识与一些学者的实证调查相吻合。熊燕等人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1293名硕士生(2005级)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调查表明:该校硕士研究生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肖永春等人对1200名不同学科的在读硕、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该调查采用心理状况自评问卷,实行九级评分(1分表示良好,9分表示糟糕)。结果显示:87.5%被调查者得分低于5分(一般),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总体比较乐观。张静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通过网络对9522名研究生(2010级、2011级、2012级、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发现:研究生新生总体精神健康状况较好(阳性指征检出率1.0%-8.4%)C37。
我们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主要得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较快发展。近二十年来,在党和国家重视下,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教社政厅(2001)1影、《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教社政厅(2002)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厅(200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在上述政策指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较快、较好发展。研究生们在大学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虽然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我们认为,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这是因为,研究生心理健康事关个体成长成才,关乎家庭幸福美满,关涉社会安定和谐,一旦问题触发,就会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极具危害性和破坏性。我们绝不能因为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严重、没发生,就轻视它。恰恰相反,我们要防患未然,正如“防病”重于“治病”。为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应为广大师生所高度认同。
(二) 科研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关键因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众多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内因来看,既有个体的先天生理素质,也有个体在后天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人格特质等。而从外因看,则主要是环境给个体造成的各种刺激与压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外部因素给予特别关注。在对“影响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上,从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来看,分别是“科研压力”(46.8%) ,“就业压力”(28.4%)、“人际关系压力”(17.4% )、其他(3.7% )、经济压力(2.8%)和婚恋压力(0.9%)。其电“科研压力”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关键因素。
在我们对全国辅导员在职博士攻读博士学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中也发现类似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有81.6%(该数据系“完全同意”、“比较同意”和“一般同意”三项之和)的被调查者“觉得读博后压力很大”(其中,“完全同意”占44.8 % )。繁重的学业压力使博士研究生经常处于焦虑、不安、担心等负面情绪中,使他们感到身心俱疲。
科研成为当前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源。这与国内以往一些学者的调查结论并不一致。杨雪花等人采用郑希付等编制的研究生压力问卷,通过整群抽取某大学2681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心理压力主要为就业压力,其次是成就压力、学业压力和经济压力。马喜亭等人采用自编《研究生压力问卷》,对某高校340名研究生进行压力测评,压力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序结果是成就、经济、人际、就业、学业、婚恋、适应。
为何科研压力上升为当前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压力?我们认为,一方面,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要求做出详细规定,要求在答辩或毕业之前必须在规定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一旦达不到规定要求,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毕业、就业。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提出争创国内甚至国际“一流”办学目标。为达到此目标,有些高校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科研评价体系,在科研上层层加码。不断超越现实、趋近理想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但不顾客观规律和实际发展情况,盲目冒进则是错误的。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因急功近利而盲目拔高科研要求、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
对此,学校研究生院、科研处等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结合本校客观实际,从学校自身定位、研究生生源、学科发展等情况出发,不盲目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不整齐划一、不搞一刀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科学研究发展律,制定出科学的科研政策。在我们看来,科学的科研政策可以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推动研究生科研创新;相反,脱离客观实际、被扭曲的科研政策则会抑制研究生科研动力,成为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如表3所示,有87. 2%的被调查者认为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择“基本同步”和“超前”的仅占12.8%。该数据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有很大提升空间。另一调查题目也进一步佐证上述结论。在问及“你对目前你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问题上,被调查者选择“很满意”(1.8%)和“比较满意”(23%)的合计为24.8%,绝大多数选择“一般满意”(49.5 %)、“不满意”(24.8%)和“很不满意”(0.9% ),三项之和高达75.2% o在问及“你认为制约当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因素是什么?”问题上,从客观影响因素来看,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分别是专业人员医乏(38.5 % )、政策保障不到位(18.3%)、研究生规模小(8.3%),三者之和为65.1%。其中,专业人员医乏名列各影响因素之首。这一最大影响因素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进一步证实。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从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瓶颈是什么”问题上,选择“工作任务繁重”“专业知识技能有限”的各占56.9% ,17.4%,二者合计达74.3 %。
从主观影响因素来看,30.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领导思想不重视”,紧跟在“专业人员医乏”(38.5 %)后,成为第二大影响因素。在实践中,我们确实发现一些学校领导存在“重本(本科生)轻研(研究生)”的思想误区,这严重地制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这是因为,在高校行政化管理体系下,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什么,各种教育资源(人、财、物等)就被配置到哪里。为尽快改变当前落后面貌,当务之急是学校领导要从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战略高度来审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要像重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样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但我们仍应对其今后发展保持乐观态度。基于以下调查发现:一是超九成以上被调查者充分肯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选择“很重要”(59.6%)和“比较重要”(33%)的合计为92.6 %,选择“一般重要”的仅为7.4%。二是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对自己从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信心。数据显示,分别有13.8% ,51.4% ,33%的被调查者选择“很有信心,,“比较有信心,“一般信心”,仅有1. 8%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信心”。三是超过七成以上被调查者对研究生心理需求、特点有清醒认识。他们在评判研究生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特点这一问题上,认为“不一样”(70.6 %)和“完全不一样”(4.6%)的合计为75.2%。
广大工作者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积极肯定,对自身工作价值与意义的高度认可、对工作前途的满满信心以及对工作对象心理需求、特点的清醒认识己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特征。它们为推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己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型格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己开展哪些工作?形成怎样的工作局面?调查发现,在对“你校己经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择(多项选择)上,排在前三的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咨询辅导(95.4% )、心理健康普测和建档(85.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讲座等(69.7 % )。而另两个选项比例基本持平,即“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修课或选修课)(25.7%) "“其他工作(24.8 % ) "。上述数据表明,目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己基本形成以“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普测、建档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型格局。
我们认为,形成“一体两翼”型格局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专业人员的医乏性以及工作机制的不健全性等。对于前两个因素,由于上文己述,不再赘言。在此,特别强调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有序进行、有效运转的工作程序。这意味着,若没有工作机制的有力支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必将陷入无序、混乱以及无效之中。正因为它的不可或缺性,在调查中有43.1%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善工作机制”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所在。
“一体两翼”型格局具有很大局限性。在实践中,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主要面向少数研究生,覆盖不到全体。心理健康普测和建档虽然在全体研究生中进行,但其直接动机是从中筛选出少数心理异常者并对他们予以重点关注,归根结底也是为少数研究生服务。而研究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数量上也往往受限,活动功效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一体两翼”型格局以服务少数研究生为目标,与以提高全体研究生心理发展为旨归的心理健康教育本真相背离。 “一体两翼”型格局也难以满足研究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范红霞等人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总需求得分为160.9609,远超过理论中值135分,说明研究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他们迫切希望高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起一个融课程教学、咨询辅导、宣传活动和危机干预等为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服务网络。
为此“一体两翼”型的扁平格局必须转型升级,构建起“一个中心、四面开花”型的网状格局。它以“课程教育教学”为中心,同时,从“咨询辅导”、“普测建档”、“各类讲座等活动”以及“危机干预等其他工作”四面开花。高校要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开设选修课或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必修课,把课程教育教学作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提高课程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务必加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从当前研究生所面临的现实紧迫问题出发,如学业、就业、婚恋和人际关系等,合理设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议题和内容,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满足他们心理发展需求。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工作理念
“共享”理念,是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依靠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追求。共享理念回答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共享的实质是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和人人受益。它明确每个学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揭示每个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确立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神。
“发展”理念,是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帮助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自我。发展理念以增进研究生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为最高价值追求。这里的发展既不是局限于当前的短视发展,也不是仅限于少数人的发展,而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面向每一个体的共同发展。它指明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
“协同”理念,是指组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相互配合与协作,以最终实现其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协同理念回答了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效。它要求“把高校中各种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机的联系和整合,使之从无序走向有序,以形成一个能最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力的系统。努力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量、实施途径和辅导形式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
(二)加大资源投入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领导由于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在教育资源上存在分配不均现象。也就是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人、财、物等方面占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该工作长期处于被动、落后状态,远不能满足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需求。另外,当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工部,面向本科生提供服务,研究生则归属于学校研工部。由于研工部和学工部是两个独立并行的部门,这样一来,实践中就容易出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空心化的严重后果。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高校在资源配置上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倾斜,加大人、财、物等实质性投入力度,独立设置专门机构、引进专业人员和划拨专项经费等。建议当前高校把隶属于学工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单列出来,赋予其独立性。按照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心理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职能一分为二,一是面向本科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二是面向研究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同时,学校根据本科生、研究生各自人数,按照一定师生比,分别配备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人员,并划拨相应的专项经费。
在人、财、物等教育资源投入上,我们认为,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投入是最艰难、最持久和最关键的,并不是一蹦而就、一步到位的,因为它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成长,必须经过专业学习、资格考试、见习、在职培训、实践操作等诸多环节,是一个漫长过程。对于人才队伍建设,下文将具体阐述,在此不再赘言。相比之下,只要学校领导重视,对于教育专项经费以及必要物质条件的投入则显得较为简单、方便和快速。
(三)加强队伍建设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而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普遍存在工作人员缺编、专业人员医乏的严重局面,不但人员数量有限,而且人员质量也有待提高。人员缺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从而使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去更好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既直接限制了他们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反过来制约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首先要求高校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根据一定师生比例,配足相关工作人员,实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专人负责这一基本目标。
在实现一定人员数量基础上,高校还要特别重视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来说,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操作,必须通过资格水平考试,经常参加职业培训,努力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迈进。高校除了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还可以通过高级人才引进等方式,联合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队伍。另外,还要重视对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兼职队伍工作水平,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在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研究生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主动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学习、实践中进步提高。我们认为,只有研究生在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彰显其内在价值与力量。离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失去依靠力量,还使教育目标落空。研究生也只有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途径。
(四)运用“互联网+”
在对开放性问题回答上,一些被调查者提出要用互联网思维,即借助“互联网+”来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D of。在当前网络环境下,把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则同样可以创造出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发展形态,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发挥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为开展研究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以下多种途径进行:一是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内容要根据研究生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尽可能丰富多彩,如网络心理测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常见心理问题解答、网络心
理知识科普、网络精品课程学习、网络心理论坛等。另外,还要求网站形式美观大方、网站语言活泼有趣。二是通过社交软件开展研究生在线心理咨询,如通过QQ"微信等。三是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或APP进行专门教育,如推出研究生
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微信公众号或开发APP软件。四是开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微课或慕课等,这是未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