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南营子“吵子会”又叫“吹打乐”,因为当初申报“非遗”时担心与八间房“吵子会”撞车,所以后来在丰宁县“非遗”中心的建议下改为“吹打乐”,其实队员们心目中还是自称为“老吵子”。丰宁县凤山镇每逢正月十三、十五举办庙会期间,以吹打乐为首,伴有少林武会、中蟠、二贵摔跤、龙灯、高跷、寸跷、全家乐、狮子、秧歌、小秧歌、老汉背少妻、抬歌、背歌、大头和尚逗柳翠、小车会、旱船、二姑娘骑驴、王大娘锅大缸、十不闲等。丰宁县凤山镇吹打乐为每年春节灯会、花会以及重大庆典、商场店铺开张、婚丧嫁娶、广告宣传等活动服务。
南营子村“吵子会”的传承人以王德全、王德山、王瑞庭、安国殿、尹永山等为代表迅速培养了一批新人,如谢彦生、李保臣、王兴和、李广、姚福臣、冯相臣、安国忠、张占奎、刘利、李宝林、金建国、王国臣、金万海、高田林、张艳春、尹兆臣、王强等。当下代表性传承人为李宝臣先生。据李宝臣告诉笔者,现在学“吵子会”的年轻人不多,因为不赚钱,不像以前生产队,可以记工分。他目前正在培养的“吵子会”成员中,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有七八个。因为学这门技艺的人不多,没人愿意干这个,李宝臣就重点培养家里人,现在会里有五个人是自家人。
其“吵子会”早期使用工尺谱,有历史记载从第八代传承人开始,名叫王青山,文革时期被抄家,工尺谱全部丢失。后几代传承人也沿用工尺谱,自从李宝臣担任会首开始就不再使用工尺谱,统一使用翻译好的简谱。当前,凤山镇南营子村“吵子会”音乐的社会功能逐渐朝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这种现象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由于凤山镇为丰宁县的老县城,这里的店铺林立,商业氛围极其浓厚,“吹打乐”的活动多为商业活动服务。而以八间房为代表的附近村寨的“吵子会”与之不同,由于其稍显落后的商业文化氛围,所以他们更强调其礼乐文化的象征功能。
从上表中的凤山镇南营子村“吵子会”乐队成员的族群身份看出,有一部分是汉族,因为20世纪80年代丰宁成立满族自治县之际,当时为汉族身份的乐人因为觉得自己“无利可图”,所以当时就没有更改族群身份,直到现在班社中的部分成员还仍是汉族。所以,凤山镇南营子村“吵子会”音乐的族性特征与八间房“吵子会”相类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或本质上的满族“传统音乐”。因为对一个乐种族性的判断不但从音乐的本体艺术形态上看,同时也要用用乐人的文化族群身份进行界定,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南营子村的“吵子会”音乐族性时,只能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满族传统音乐文化,而是基于社会资源与利益分配语境下的政府文化部门权力下的话语主观建构,抑或是一种“被发明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