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保持整体系统思维指导作用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2日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最高规律的理论概括,决定着人类的宇宙观、自然观,也决定着各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认识论。中国古代气论哲学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如《庄子·知北游》所谓“通天下一气耳”。气分阴阳列为五行化生万物,《荀子·礼论》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呈现出一气化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自然观,故汉初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形成以“气一阴阳一五行”为核心的气论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与气论哲学的“气一阴阳一五行”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形成了中华传统文明的思想源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形,象也…象当作像,谓像似可见者也”,《易传·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均谓“形”属形象可观察到的客观存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言:“道者人所行……引伸为道理”,老子《道德经》谓:“道者,万物之奥”,《周易·系辞》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宋代张载《正蒙·太和篇》曰:“由气化,有道之名”,均指出“道”是世界万物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老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所言一乃天地形成之前的宇宙混沌之气,日本学者大田晴轩言:“一,一气也”,气化阴阳,阴阳交感而为三之阴阳冲合之气,从而化生世界万物。中华前贤们通过“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观察与思考,从有形可见的宇宙天体、世界万物、身边存在的所见来思考其发生发展运动的内在规律,对有形可见世界万物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属于自然科学研究范畴,把自然科学现象概括抽提升华为哲学层面的规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气论哲学的“气一阴阳一五行”哲学思想产生的基础,这种哲学思想又成为指导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尤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便明确指出了气与阴阳的变化不仅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也是临床辨证论治必需遵循的根本原则,由此而构建出以脏腑、经脉(络)、气血为核心的中医学术体系。《类经·阴阳类》言:“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这种由繁归简、执简驭繁的辨证论治过程恰恰是遵循了从形而下的临床表现到形而上的病变规律认知,再到以阴阳为总纲的辨证与治疗原则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认识过程,将形而下的临床数据纳人形而上的系统思维,上升到气论哲学的“道”的整体系统理论思维,有效指导着临床的辨证论治。此外,中医学引人气论哲学的“气一阴阳一五行”核心思想,将金、木、水、火、土与五脏相配,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形成以五脏为纲,与六腑相表里,与五体、五液、五华、五志等相配属,通过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网状分布的络脉系统相互连缀的五大脏腑系统,并与五方、五味、五时、五色等相适应,体现出中医整体特色和系统思维的五脏功能系统。    

形而上的“道”的理论源于形而下的客观存在,从形而下升华到形而上之思维是气络学说别具一格的理论特色。如古人已经通过解剖实验看到了脑与脊髓及其发出的支配内脏和躯体的神经,古人将这些实验所见纳人到精气神的整体系统的理论高度,从元精化元气、元气化元神进而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元神主要支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包括心率、呼吸、胃肠蠕动等生命运动,与现代西医学的内脏神经密切相关;识神由心所主,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本神》载:“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指出心主之神明可感知并应答外界刺激,包括了感觉、运动、语言、情感等,并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活动分属五脏所主,从而形成了“形与神俱”的整体系统生命观。故气络学说包括与神经精神相关研究必需汲取当代实验技术的同时升华到形而上的“道”的整体系统思维,传承中医学关于精气神、形与神俱、元神与识神等理论精华,解决由于社会节奏加快竟争激烈所导致的识神过用、一七情过激、元神失养、自稳失调的一系列心身疾病防治问题,才能创新出符合形而上的系统思维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气络学说理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