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商业步行街的改造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4日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南北向中轴线,全长634m,北起杨桥路,南至吉庇路达安泰河,串联东西坊巷,比邻朱紫坊和乌山风景区。

1 原有及改造之初的空间形态    

原有南后街作为商业街宽度不到12m,沿街大量为1一2层开间不大的老字号店铺,以木构建筑(柴板詹)为主,砖石及土墙建筑为辅。沿街建筑生长呈现出自发性,街道空间形态进退曲折,界面仅在坊巷口有间隙,基本连续且丰富,市井空间尺度亲切宜人,形态自然纯朴,生活气息浓厚。随着历史演变、社会发展和住户更替置换,呈现出许多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和质量堪忧的危房,各类设施落后,部分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店铺也凋零倒闭。作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内的一期保护改造工程的重点,南后街选择了快速成“形”但无历史价值的“仿古街”做法,于2009年7月,完成了初步的整治改造。除保留修复其中的3个文物保护单位和若干保护性历史建筑外,沿街建筑全部拆除重建,这几处保护建筑的边界与扩宽街道的关系或平齐或退让。新的空间形态取代了旧时随历史推移逐渐形成的自然有机形态,街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损害,虽在改造之初,通过做旧的技术使仿古建筑呈现出一定的古韵古色,但始终无法替代历史建筑。街道空间笔直整齐,界面层次单调,沿街立面和空间节点缺乏细部,这样的街道容易混淆历史信息,且散失了固有的地域特色,削弱了人们的认同感,缺乏自然演变的有机美。针对这些问题,在优化设计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不断完善步行空间形态,竭力恢复当年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般的繁华盛世。

2 优化设计手法      

(1)丰富空间序列和层次    

空间序列和层次是街道空间的统治要素,南后街以中轴线组织成可连续感知的线性带状序列,秩序感较强。整条街拓宽后,宽高比(D/日)达到1.5(局部>2),当D/日>1时围合感稍弱。除零星的古树和附属设施,行进中视线毫无遮挡,一眼到头,缺乏层次感。为打破笔直对称的空间形态,优化步行空间环境,采取了以下手法:在整条街两侧距离店面约1.8m的排水沟沿线布置街灯、指示牌、垃圾箱、邮筒等基础设施,划分街道断面,形成第二界面,增强层次感(图2)。在街道中段间隔增设10间2m2的木质小卖亭,其间均布桌椅凉棚和树木,此景观设施不仅满足人们休憩观赏的需求,促进消费,还对人的行为提供了引导和指示(图3)。在街道转折或建筑退让处,结合古树长椅,分割出适合购物休息的小尺度较私密的子空间,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丰富的空间序列和层次使得宽高比对空间体验的影响变小,创造出更人性化的街道空间形态。      

(2)增加空间节点和景观    

为了创造出趣味点来刺激人们行进中的心理感官,在街区中适当布置空间节点和景观显得举足轻重。改造之初南后街已有重要建筑、雕塑、牌坊、碑亭,古树古井等形象鲜明的节点,通过优化设计又将这些节点与绿化、休闲设施、沿街门廊相结合,使它们具有更强的导识性和观赏性。另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增设了两处颇为成功的节点:在入口处构建了一座高8m宽3.5m的双层木制连廊供人们休憩交流,作为缓冲过渡有效地削弱了周围高层建筑对街区造成空间压迫的视觉侵害,丰富了开放空间景观(图4)。另一处,在中段结合治液境遗址放大空间,巧妙融合光禄吟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要素创造出一处面积400m2的休憩小广场,增加了仿古石凳、石桌等设施,为举办小型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活跃了街区气氛(图5)。这些空间节点和景观激活街道的路径,增加可驻留的趣味空间,使空间形态得以延续和创新,更具魅力。      

(3)装饰沿街立面    

侧界面是街道空间形成的基本要素,是由两侧或一侧的建筑物、植物、设施构成的,它决定了道路空间形态的特质四。南后街传统商业立面的材质不像现代商业街多用透明橱窗或新型装修材料陈列,改造之初界面平整,材质以木构与砖石交替组织,难免让街道的第一轮廓线有些单调。由于两侧建筑位置已确定无法做较大的改变,所以沿街立面优化设计更注重竖向线条的细部改造。在不破坏空间形态连续性原则上,巧妙运用出挑的屋檐山墙、悬挂的招牌布幌灯笼、墙角的绿化花池来强化界面的视觉可识别性和丰富性。部分建筑立面根据营业需要在原有木构界面基础上,有所退让地加设玻璃橱窗,入口布置山水鱼池休息座椅等小品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图6)。这些做法都与南后街环境氛围相协调并丰富了商业文化景观。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