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哲学》—音乐来源于“认知”的意义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1日

与之相照,《音乐哲学》侧重的刚好是音乐另一维度上的意义,即“表现性”。本书作者阿伦·瑞德莱是一位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哲学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哲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同此书导言中有趣的比喻那样,音乐确有其神秘的一面—“来自火星的音乐”。如果说雕塑、绘画或文学多少能够讲述关于现实的“故事”的话,那么,音乐在本质上做不了这样的事情。但音乐作品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又往往胜于其他艺术门类中的作品。其中缘由引起古今众多思想家、美学家的思考,然而它的谜底又好像始终未被揭开。也正是因为音乐这种独特的属’}生,使其与形而上的哲学似乎有着天生的共通性。在西方,类似的音乐美学问题往往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他们既有很高的音乐艺术造诣,又兼具深厚的哲学美学功底。

全书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理解”“再现”“表现”“演奏”与“深度”。因为其中没有包含任何的谱例,同《古典风格》相较,篇幅短了不少。尤为特别的是,本书每章所选来鉴赏,以体现作者学术观点的音乐曲目,是清一色的近现代作品。甚至有一些作品在国内都没有过现场演出的经历。作者反对只从音乐本身(结构)来理解音乐,而主张音乐应扎根于生活,音乐创作不能被单纯地看作是对声音形式建构技巧的发挥。而选择像是《黑暗中的中央公园》(艾夫斯作品)、《沉没的教堂》(德彪西作品)、《西娜拉》(戴留斯作品)、《夏空舞曲》(布索尼作品)以及《塔皮奥拉》(西贝柳斯作品)等作品,抛开本就繁复的现代作曲技法和晦涩的音乐语汇,直面由律动带来的内心情感起伏,更能体现出瑞德莱在努力地表达音乐的神秘性,并在情感体验中映射对人生、世界的感悟。

例如,我们在聆听艾夫斯的《黑暗中的中央公园》时,对乐曲技术层面的观照其实并不重要—诸如传统与实验融合、新旧材料对峙、优雅与民俗并置,其实并未成为打动人心的关键。乐曲开头部分是有琴弦发出的一种轻声的、类似无调性的低吟,各种音调的转换频繁却又不显得突兀,听上去没有特定的指向’}生。这样的开头其实是一种非常激进的创新。艾夫斯在这里所展现的无调’}生音乐,比勋伯格的实验性突破还要早个两三年。其后,铜管乐隐约地发出了声音,接下来钢琴响起,声音逐渐变大,最后加入了弦乐器,共同发出了压倒一切的强音,全曲戛然而止。听者起初无法理解—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应该建构在某种可被理解的、人们习以为常的前提下的(比如背景)。而这段不协调的、怪异的、荒诞的甚至有些无厘头的音乐,直接以“标题性”的氛围划定直面于听众,给听众造成的心灵上的震撼可想而知。

而如果换一首古典风格的乐曲,如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 448,我们很容易便能从曲式、调’}生、旋律、和声、节奏、织体、声部等方面,在乐音律动状态下体悟音乐。聆听者能直观地感受到,双钢琴的分解和弦大齐唱开场明晰地将乐曲讯息透露出来,D大调,快板,精神饱满。在节拍方面,谱面上是C记号,也就是4/4拍,但在实际的聆听过程中,音乐所表现出来的2/2拍的拍点却更为强烈,很有些进行曲的味道。引子与第一主题之间有着一拍的休止,不仅是时间上的间隔,强弱的对比更营造出空间的反差。开场引子与第一主题之间的联系并不那么浓厚,在旋律型、节奏型等方面都没有直接继承。在一拍的休止之后,以近乎消失般的声响引入主题,就像在一片迷雾朦胧中,小军鼓的拍点由远及近,既显得有趣,又展现出勃勃生机,令人期待。

就是为了打破阅读者的这种听觉惯性(抑或传统),作者在体现自己与分析类音乐美学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时,刻意选取了不常规、不和谐甚至不好听的近现代音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这也许更贴近现实—生活本就充满意外与矛盾。

尤其令我感兴趣的是此书的第五章—“深度”,它不仅是全书的核心,有着总结归纳的意味,而且单是这个大标题便值得细细咀嚼一番—同样是谈“意义”,作者没有用“meaning”而是用的“profou nd"(深远)。诚然,艺术作品的存在,其本身肯定就是具有意义(价值)的,只有高低、深浅之别。但既然上升到了深度的层次,那就不一般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音乐)作品都具有深度。作者将其又分成两个维度—“结构深度”与“认知深度”。

在笔者看来,所谓“结构深度”是一种对音乐纯粹的内在理解。就像贝多芬伟大的命运交响曲,当我们发现并理解了第一乐章精简的主部主题—“命运”动机是如何发展、扩充为宏大的交响篇章,音音相吸,环环相扣,不仅四下发散,更如恒星一般成为这个交响小宇宙的“内核”,制约、牵引并堂控着整个天体运行脉搏的时候,不禁要对这位音乐界的哈利法塔总设计师鬼斧神工般的造诣顶礼膜拜—这主题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炼出来的。这便是“结构深度”—粗看平淡无奇,细品回味无穷。

而当这种“结构深度”能够“理解为指向人生或世界的某种态度时”,它就转化为了认知深度。这是一种由音乐(艺术)内部形式指向外部文化内容的理解方式。或许,瑞德莱教授没有罗森那种艰深的音乐分析能力—当然他也不必这样做,于是他将重心落在“如何将音乐与我们的思维相联系”这一方面上来。同样的就事论事—每一章的论点紧扣一部具体的音乐作品,瑞德莱力图说明的是听者该如何走进音乐,又如何走出来—指向更为广阔的精神内涵。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