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债市开放进行时:“债券通”呼之欲出“北向通”不做额度限制
央行称,未来将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即境内投资者经由“债券通”,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
托管规模66万亿、全球排名第三的中国债市,即将迎来大开放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5月16日傍晚,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下称“债券通”),将在完成相关规则和系统建设、回应市场参与者实际需求、获得相关监管许可及其他所有必需的工作准备就绪后,正式启动“债券通”,启动时间,央行将另行公告。
这意味着,市场期盼已久的“债券通”,已呼之欲出。
央行称,“债券通”意义在于: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强内地和香港合作,以及中国金融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其中,债券市场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债券通”将会进一步丰富境外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增强投资者信心,有利于在开放环境下更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去年10月,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诸多外资银行预计,未来5年,将有万亿美元级别的境外资金,将进入中国债市参与配置。而“债券通”的推出,辅以今年花旗、彭博推出的中国债券指数,境外投资人参与境内债市的进程有望加速,改变目前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债市持有量占比不足2%的局面。
“一点接入”提升效率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末,中国债券市场托管量达到65.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二。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序列完整、交易工具丰富,且规模占比占据绝对优势,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
但“大国债市”的开放性堪忧,主要表现在境外投资者持有量常年不到一万亿元,占比不足2%,与日韩两国约10%的水平相去甚远。
2015年“811汇改”及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消息确定后,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速度明显加快。2016年央行发布3号公告,进一步拓宽可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类型和交易工具范围,取消了投资额度限制,简化了投资管理程序。
央行称,截至目前,已有473家境外投资者入市,总投资余额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在港金融机构近200家。
央行在同日发布的“答记者问”中称,从其它国家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看,境外投资者既可以采取逐家到境内开户模式入市,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连通的模式投资于该国债券市场。其中,前一种模式下,对境外投资者要求较高,需要对该国债券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和市场环境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后一种模式下,境外投资者可以依靠基础设施互联和多级托管来便捷地“一点接入”全球债券市场,成为国际主流做法。
而“债券通”属于后一种模式,为境外机构增加了一条可通过境内外基础设施连接便捷入市的新渠道,以提高入市效率。
“去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资产有一定影响。”中银香港高级研究员应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而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趋于稳定并显示出强势特征,有助于稳固境外投资者的信心,“债券通”开通后,“境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债券将越来越多”。
“北向通”不做额度限制
但“债券通”并非一蹴而就。
在推进“债券通”的过程中,央行保持了其循序渐进的谨慎态度,体现之一为:短期内仅会选择“北向通”单边放开。即短期内,香港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投资者只能经由“债券通”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且“北向通”没有投资额度限制。
央行称,未来将适时研究扩展至“南向通”,即境内投资者经由“债券通”,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
对于先开通“北向通”的做法,央行的解释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现阶段国际投资者投资内地债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先开展“北向通”也符合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债券通”涉及到两地交易、结算等多家金融基础设施平台,在技术和实施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扎实做好“北向通”,可以为未来“双向通”积累经验。
“尽管近期人民币汇率已经企稳,但压力还在,先推进‘北向通’,引导外资流入,可以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也不用担心市场波动时资金大幅流出。”北京一位券商宏观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实际上,央行还充分考量“债券通”存在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
例如,央行强调,其始终注重引入以资产配置需求为主的央行类机构和中长期投资者,“债券通”引入的境外投资者与已有可直接入市的投资者范围相同,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相对较低。
在交易模式上,央行称,初期拟采用成熟市场普遍采用的做市机构交易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境外投资者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在市场发生波动时亦可较好地吸收流动性冲击、稳定市场。
此外,央行下一步拟与香港金融监管局等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债券通”实施后两地监管当局将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面进一步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