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7日

1 民国时期社会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中国产生并得到较快的发展。新型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因此,以图书馆业务技能培训为目的的讲习班、短期培训在一些学校开办。1920年,美国来华学者韦棣华与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沈祖荣、胡庆生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规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Boone Library School),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正式起步。1929年以后,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获准改为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简称为“文华图专”)。抗日战争期间,文华图专1938年西迁重庆,1947年迁回武昌,1949年后由人民政府接管。除了文华图专之外,当时国内还有一些高校先后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或开设图书馆学课程,如金陵大学开设了图书馆学课程,后来又创办了图书馆学系,上海的国民大学创设了图书馆学系,四川璧山创办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学系,等等。这些办学机构大多办办停停。194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附设图书馆学专修科。

以文华图专为代表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虽然以“私立”为主,但也可以看出它与社会存在着紧密联系。

1.1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几乎是同步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革新运动、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首先是在教育制度上。新文化运动“积极宣扬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并以此为参照,改革中国旧有的社会、政治、文化体制,作为新式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教育,理所当然受到关注,“近今教育趋势,多利赖于图书馆,而民族文化,亦即于是规之……非力谋图书馆教育之发展,不可与列邦争数千年文化之威权。因此,韦棣华、沈祖荣创办文华图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中国创建了一种与西方接轨的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制度。即使在具体的学制上,文华图专也是仿照杜威创建的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模式,从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生,学制两年,本科毕业除授予学士学位外,另发给图书馆学专科证书。194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立图书馆学专修科,也是从本校文学院各系毕业或肄业生中招生,学制两年。其次在教育理念上,新文化运动积极传播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文化思想,成为以批判旧式藏书楼、传播西方图书馆理念为核心的“新图书馆运动”的精神资源。作为新图书馆运动的主将,沈祖荣等兴办的图书馆学教育正是秉持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开放、平等的平民教育理念。再次,在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上,新文化运动力倡引进西方文明,增进中西文化交流,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早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华图专早期就是仿照美国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体系,1928年以后,文华图专、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开始逐步建立了中西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文华图专特别注意实际操作训练,显然也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图书馆学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方面,通过“群育讨论会”的形式,邀请各学科著名学者、教授为学生开办讲座,扩大学生知识面,所体现的也是西方现代教育的理念。

1.2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是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以文华图专为例,其办学资金就来自社会各方。在其初创时期,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韦棣华在国外募集的资金和美国圣公会的资助。在韦棣华努力争取下获得的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补助款,通过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拨付给文华图专,成为其独立办学的重要支持。1935年以后国民政府的拨款,成为文华图专此后发展较为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其他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捐助也对文华图专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次,中华图书馆协会积极促进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次年会(1933年)上,杜定友等学者就提出议案,“请协会建议行政院,及教育部指拨棉麦借款一部,于首都设立中央图书馆专门学校”。这次年会通过的关于图书馆学教育的议案还有:“请本会建议行政院及教育部拨款,在北平设立国立图书专科学校”“请各省教育厅每年考选学生二名,分送国内图书馆学校肄业,其学宿膳费由省教育费中支拨”“各省省立图书馆每年选出学生二名,分送国立图书馆学校,以资训练”等。1936年举行的第三次年会关于图书馆学教育的议案有“呈请教育部明令中等以上学校增设图书馆课程”“请各省教育当局办理图书馆学暑期讲习会,训练图书馆服务人员”,等等。总之,在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历次年会上,都有图书馆学教育的议题,对图书馆学系科的设置、课程拟定、条件保障等方面,均有涉及,足见其对图书馆学教育的支持。

1.3 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制约

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然而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政局动荡,民生凋敝,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是战争带来的灾难,文华图专、金陵大学先后于1938年和1940年西迁重庆、成都,办学之艰难,可想而知。其次是经费的紧缺。经济滞缓,国库空虚,政府为了“维持其庞大的军政开支,一再压缩文化教育经费,用于图书馆事业的经费更少得可怜”fel。文华图专因为经费来源较多,尚能维持下去,其他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办办停停,难以为继,经费困难显然是重要原因。第三是政府对图书馆学教育重视不够。如前所述,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连续四年提出议案,请政府和教育部添设图书馆专科学校或在大学中增设图书馆学课程,但政府并未采纳。第四是社会对图书馆学教育缺乏认识,导致图书馆学系科生源不足,师资短缺。

2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对社会的贡献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办学环境艰难,但仍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献身图书馆事业的优秀人才。文华图专是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主力军。文华图专存在的33年(1920-1953)中,培养了图书馆学、档案学本科、专科毕业生354人,讲习班、职训班学员289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成为中国图书馆界的中坚力量和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据1930年统计,该校毕业生中,有33人在图书馆任职,其中任馆长的有29人,占总数的90%"1949年后,文华图专的很多毕业生又成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骨干力量。如汪长炳担任南京图书馆馆长,钱亚新任该馆副馆长,李芳馥任上海图书馆馆长,黄元福任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毛坤任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宪章任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顾家杰任中科院图书馆副馆长,等等。此外,还有一大批文华学人在国外图书馆界贡献卓著,如哈佛燕京图书馆的裘开明、冯汉骥、邓衍林,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严文郁、汪长炳,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李芳馥、房兆楹,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的桂质柏,等等。据统计,为美国东亚图书馆作出贡献的文华学子不少于总数的1/10} 127其中,杰出代表如文华首届毕业生裘开明,毕业后服务于厦门大学,后担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长达40年,他所编写的《汉和图书分类法》,被当时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的20多所东亚图书馆采用

毋庸讳言,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学教育受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太多,发展始终受到制约,规模不大,因而对社会的影响有限,图书馆学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没有能够形成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