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当代转向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6日


面对诸如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多变性职业生涯等新职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多元,职业思想更具自我导向。因此,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在教育对象、教育平台、教育关系等多方面体现了当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新特点。

一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随着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国际化扩张,高校学生群体愈加多元,既有传统的全日制学生和日益增加的国际学生,也有半工半读的兼读生和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学生群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就业需求的多元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迎合多元化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具体服务,如职业信息咨询、职业前景分析、职业生涯决策、职场适应辅导等;同时,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宗教和国别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如女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辅导、残疾大学生就业帮扶与心理调适、留学生就业政策解读等。

二是教育平台的联动化。高等教育在政府、企业、社会和大学的多维影响下,人才培养的理念、规格、目标和方法也发生了悄然改变。以创业型大学的创立发展为标志的高等教育“高深知识”通过与产业、行业、企业的结合带来了“经济产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从高校走人企业,从书本走向社会,从理论迈向实践。职业生涯教育顺应了这种教育模式的改变,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再到教育领域和实践场所也都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产业。

三是教育关系的市场化。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阅,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不再局限于所持有的文凭或所学的专业,雇主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与逻辑思维能力、执行决策和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并且雇主将以经济和价值双重指标权衡雇员为组织创造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还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相关产业发展形态的直接影响,这种劳动力市场化的制约将使得毕业生面临更加复杂的就业环境和职业特征,需要毕业生接受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以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课程选修到课程必修、从开展就业指导到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例如清华大学的“私人订制”式职业生涯辅导、复旦大学的“生涯发展联盟计划”和福州大学的“全过程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计划”等诸如此类的积极尝试和不断探索,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应在职业生涯教育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做出适应社会、高校和个体发展需要的积极转向。

(一)目标转向:终身化、社会化、多样化

1.终身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根据个体对自我、环境及资源的元认识,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有效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达致个体职业价值、社会责任和自我实现的动态平衡。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承担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职业角色任务并非一成不变,随着角色重心的转变,个体在每个角色中投人的时间、分配的精力也跟着调整,人生也许会因此发生倾斜或失去平衡。所以,我们需建立职业生涯教育的终身化目标,让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2.社会化。职业生涯教育目标的社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生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职业或生涯历程都是在人与社会的交互中发生的。因此,我们要推动教育对象的社会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中得到磨砺和提升。二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并将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开展与政府、行业、企业、学会、第三方评价组织等的积极合作,充分吸收各自的互补资源为我所用,如政府的资金支持、行业企业的职场体验、学会的智力交流支持、第三方组织的效果评价等。同时,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资源应通过一定渠道反馈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职业生涯教育、咨询与辅导。

3.多样化。总体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没有一成不变的参考样本,也无法设置或给定达成某种目标的统一路径。高校要引导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主体参与能力,有效整合个体人力资本、家庭资本、心理资本,积极培育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资源组合,提升个体的就业、创业竞争力。高校应鼓励个体通过整合资源优势,在学业、就业、职业、创业、事业、志业等生涯目标上取得相应成功。

(二)体系转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

1.系统化。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所使用的理论大多源于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传统因素的影响,一些适用于西方的理论未必适用于我国,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西方理论,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国在应用西方职业生涯理论体系的同时,积极发展本土化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并使之成体系便是当务之急。同时,我们需评估传统文化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优势和制约之处,将职业生涯教育放置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量。当前我国对西方职业生涯理论的学习、借鉴与应用还存在“一锅端”现象,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关注理论应用的大而全,忽视了理论系统的内在逻辑生成和动态衔接。这需建立起不同学段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理论体系,理顺不同学段职业生涯教育的传承、对接与转换。

2.规范化。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应做好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比如如何规划好职业生涯教育与心理咨询、创业教育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分工,形成机构间的联动机制和整体效应。我国应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常设机构,协调高校决策层、相关学院、部处之间的关系,部署、落实、执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工作任务,沟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而且,高校需制定职业生涯教育整体行动方案,在国家职业生涯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基础上,建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政策和目标,为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做好人员、场地、经费、后勤服务等制度保障工作。

3.专业化。高校要加强师资的专业化建设。由于很多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教学,缺乏对企业运行模式的真实体验,教学中往往理论有余而生动不足,产生教条主义倾向,影响教育效果。高校要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与职场实践结合,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人才交流中心等相关部门挂职锻炼等途径,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要积极建立专业学会、举办专业论坛、创办专业刊物,通过搭建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同行交流平台,促进专业研究、教学、实践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我们要加大职业生涯教育的场地、设备、工具等硬性条件的专业化建设力度,满足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对硬件的要求。

(三)方法转向:个性化、精品化、多元化

1.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教学应根据个体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咨询、辅导的要求、目的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取“一体两翼”“点面结合”“私人订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体两翼”是指职业生涯教育以高校教师校内教育教学与咨询辅导为主体,以企业行业与政府机关岗位实习、国内外其他高校访学交流为两翼的教育方法;“点面结合”是指职业生涯教育以授课、讲座、论坛等集体教学与个人咨询、小组主题辅导、朋辈辅导等相结合的教育方法;“私人订制”是指在综合评估个人生涯资本和问题困惑的基础上,采取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一对一的长期跟踪咨询,为个人的学业、生活、职业生涯发展做深度辅导。

2.精品化。精品化就是发挥品牌和质量的示范效应,鼓励有深厚理论功底、有优秀教学评价、有个人专业特长的教师以开设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室的方式,引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走精品化特色发展之路。工作室可分门别类开设相应重点咨询和辅导方向,如团体辅导类、职业心理类、就业技巧类、创业指导类、升学进修类等,满足不同需求的个体对某具体领域的深度发展要求。同时,精品化效应能不断带动新教师参与职业生涯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持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多元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多元化的生源结构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日趋多元,再加上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多样性职业生涯等非传统职业思想的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更多元、自我主导意识更强,传统的“好工作”“铁饭碗”对一部分学生已不再适用。新兴职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都可以让每个人有出彩并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作为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包容的价值中立态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选择,积极认同学生多元化的职业生涯价值追求,为学生开创不同职业生涯道路做好引导、咨询与服务工作。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