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历史演变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2日


景德镇是因瓷立市、因瓷而兴、享誉中外的千年瓷都。其作为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者,是中国陶瓷业的杰出代表、世界陶瓷圣地。景德镇以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高温颜色釉”闻名天下。长期以来,景德镇所产的精美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的风格而著称。

景德镇陶瓷业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即使从在景德镇范围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瓷器和窑址所属的五代时期算起,足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从汉代开始,景德镇陶瓷业就开始崭露头角,之后不断发展,至清朝前期,达到世界瓷业鼎峰。清朝中后期,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业的命运颇具坎坷,发展曲折。本文依次回顾东汉至清朝景德镇陶瓷业的演变轨迹,并分析其发展演变的原因。

一、东汉至南北朝:只见文献记载,未见陶瓷遗迹

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南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但我国的制瓷业却稳步发展。特别是南方的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为瓷业等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对胎釉料的选用、成型、施釉,窑炉结构和烧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创新,瓷器的理化性能接近近代瓷器标准。瓷器的生产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浙、赣、湘、鄂、蜀、闽等地。其中,浙江的越窑率先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我国制瓷业发展的先驱。《茶经》对越瓷的评价颇高:“碗,越州上,鼎州次,婆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当时越窑的窑场主要分布在上虞、绍兴等地,以产青瓷为主。

而据《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室。”另《南窑笔记》载:“新平之景德镇,在昌江之南,其冶陶始于季汉。六朝的陈朝也有史料记载景德镇瓷器“巧儿弗坚”。明代詹珊《师主庙碑》载,明朝洪熙年间,御窑厂内建“佑陶灵祠”,奉祀赵慨为制瓷师主。

然而,景德镇目前尚未发现属于此期间的古代窑址,也没发现残瓷碎片。由此可推测,当时景德镇陶瓷的烧成温度不高,没有完全玻化。技术尚不成熟,特别是烧制大件瓷器屡不成功。

二、隋唐至五代:崭露头角,在瓷业声名鹊起

隋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战乱的结束和全国的统一,南北经济文化交汇融合。但由于隋朝历史短,与前朝相比,其陶瓷工艺未有大的建树,只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隋朝同样以生产青瓷为主,在河南、陕西和安徽也发掘出土了白瓷。

唐朝以史为鉴,总结朝代兴衰更替的经验教训,建立起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帝国,是我国瓷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唐代的瓷业出现“南青北白”的格局,青瓷以浙江的越窑为典型代表,白瓷以河北的邢窑为代表。唐以后的五代,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江南一带相对安定,北人南逃,客观上形成了南北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和互通有无的局面。五代时期的瓷业仍是“南青北白”的格局。青瓷仍以越窑为代表,越窑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是烧制出缸、瓶等大件瓷器。然而,白瓷的代表逐渐由河北的定窑取代了邢窑。唐、五代时期,我国陶瓷业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还大量出口海外,形成海上“瓷器之路”。

而景德镇在瓷业发展的初期,就崭露头角,名声渐起。陈至德元年即隋开皇三年,何稠研制并成功烧制琉璃瓦,提高了陶瓷的烧成温度「3146。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载:“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以来名天下。”景德镇在唐武德年间有两位制瓷名匠,其中之一名叫陶玉,另一位是霍仲初。他们烧制的瓷器达到“假玉器”“莹填如玉”的程度,分别称为陶窑和霍窑。据《邑志》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人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由此可知,此期间的景德镇瓷器开始被广为传颂,名扬天下。

目前,在景德镇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瓷器和窑址属于五代时期。景德镇的窑址包括湖田窑、杨梅亭(又名胜梅亭)窑、黄泥头窑、南市街窑、石虎湾(又名白虎湾)窑和湘湖街窑。当时烧制的瓷器主要以日用品为主,未发现瓶、尊之类的陈设品。其中,杨梅亭、石虎湾和黄泥头古窑是目前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一举打破了北方白瓷的垄断局面。虽然五代时期景德镇白瓷的质地和制作不太精细,但是为宋代青白釉瓷和以后各朝代瓷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此时期也大量烧制青瓷。

景德镇陶瓷业在发展初期就赢得世人的赞誉和朝廷的重视,其发展源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地理环境。景德镇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以“水土宜陶”著称。地下矿产丰富,特别是陶瓷用原料瓷石瓷土。地上森林资源丰富,茂盛的松树提供了烧制瓷器的主要燃料,而杉树和杂树是造坯房和窑房的主要材料。景德镇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境内水资源丰富,确保了陶瓷业用水。而且境内河床较稳定,河水含沙甚微,适合制瓷之用。但是,与越窑的青瓷和邢窑、定窑的白瓷相比,此时期的景德镇瓷器无论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还是知名度方面,都显稍逊一筹。

三、宋朝:博采众长,异军突起,跻身名窑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社会恢复安定。宋初,统治者采取了宽减税赋等鼓励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租佃制得到普遍发展,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另外,宋朝吸取前朝的教训,集中兵权,重用文人,使宋朝的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由此进人了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而陶瓷业也进人到了一个名窑辈出、百花齐放、争妍斗艳的繁荣时期。

宋朝的瓷业非常发达,瓷窑遍布大江南北,海外贸易盛行。有学者根据各窑厂烧制瓷器的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等的异同,将宋代的诸多窑口分为“六大窑系,分别是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宋代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就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景德镇青白瓷系的影响力,位于六大瓷系之首。景德镇青白瓷系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中心窑场,包括江西的南丰白舍窑、吉州窑(吉安永和镇窑)和福建的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永春窑、安溪窑、同安窑和南安窑等。景德镇作为青白瓷系的主要窑场,从此跻身于宋代名窑之列。景德镇窑以生产青白瓷(俗称影青)为特色。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是因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显青,有“饶玉”之称。因其胎质、色泽俱佳,类似宋“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瓷,被誉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m v

宋朝景德镇陶瓷业的异军突起,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优秀工匠的汇聚。宋室南迁以后,北方窑场的优秀工匠纷纷南迁到瓷业蓬勃发展的景德镇,带来了北方的先进制瓷工艺。二是工艺的创新。宋朝以前,瓷器要么是青瓷,要么是白瓷或黑瓷,景德镇创造性地成功烧制出青白瓷。三是需求的增加。宋金对峙以后,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吸引大量北方人口南下,南方人口激增,需求自然增加。宋室南迁到临安(今杭州)后,注重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瓷业的发展。四是朝廷建置官窑的有力推动。《江西通志》载:“宋景德中置镇,始遣官制瓷贡京师,应官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陶录》载:“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瓷器“光致茂美,四方则效”,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四、元朝:朝廷推动,突破创新,引领瓷业发展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国内市场。而蒙古的铁骑征服了欧亚大陆各民族,打通了中西方交往的通道,使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进一步打一大了市场版图。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海外市场,推动了陶瓷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统治阶级也重视手工业的发展「S1A7。在攻城掠地之时,统治阶级把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安置在官办作坊,免除他们的其他一切差科,且地位可世袭。元朝的历史虽不足百年,但此时期的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元代的主要窑场在宋代的基础上仍继续烧制传统品种,其发展尤以景德镇窑的突出成就为代表。

元朝景德镇在继承宋代青白瓷的基础上,在胎质、釉色、造型和装饰等方面进行创新,取得突破性的新成就,与龙泉青瓷并驾齐驱。公元1278年,元朝廷选择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用于烧造官府用瓷、朝廷祭器以及官办贸易用瓷。浮梁瓷局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迅速发展。景德镇由此得以集中全国各窑场最优秀的工匠,从官府获得其他窑场难得的原料,从将作院得到新的产品造型和装饰图样,以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枢府瓷闻名天下「21339 - 344。青花瓷是用氧化钻为颜料,用毛笔在白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是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2133A。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制瓷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绘画由此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由于其独到的艺术效果和使用价值,青花瓷一经出现,便深受古今中外人士的普遍喜爱,成为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瓷,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釉里红是青花瓷的“孪生姊妹”,是景德镇的又一创制。它们的制作工序基本相同,不同点是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且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而青花瓷以氧化钻为呈色剂,对气氛要求较宽。因此,青花瓷呈色稳定,釉里红烧成难度大。卵白釉枢府瓷是元代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因釉色白里透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枢府瓷的典型特征是胎体厚重,器形以小圈足、足壁厚为特征,足内无釉,装饰采用压膜印花。

元朝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成就辉煌,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陶瓷装饰的创新。将传统绘画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到陶瓷装饰中,创造了名扬中外的青花瓷和釉里红。二是陶瓷工艺的创新。景德镇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使南宋出现的原料来源危机转危为安。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与以单一瓷石为原料的“一元配方”相比,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大件瓷器的变形。三是国内外需求的打一大,尤其是挑剔的官方需求。四是朝廷的认可与重视。浮梁瓷局的设立,从行政上推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景德镇得以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和最优质的原料。

五、明朝:全面发展,一枝独秀,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中心

明朝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建国之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于手工业而言,改变了元代手工业的“工奴”制度,采取了“轮班”和“住坐”的制度,提高了工匠从业的自由度,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手工作坊进人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明朝的陶瓷进人了一个产量激增、质量提高、品种增多的繁荣时期。

与前朝相比,明朝各窑场的实力和地位出现了变化,景德镇以外的窑场日渐衰落,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213sA。所谓“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初龙泉青瓷仍与景德镇瓷器地位相当。进人明朝中后期,龙泉青瓷在胎质和釉色等方面出现质量下降,其地位大不如前。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虽仍受民间喜爱,但与景德镇瓷器相比,无论胎质、釉色还是制作工艺都难以企及,最终归于没落。随着各大窑场的衰落,各地具有特殊技能的工匠纷纷涌向瓷业兴旺的景德镇,形成“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明朝景德镇的陶瓷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高低温颜色釉竟相争奇斗艳「31 l94。青花瓷作为釉下彩的典型代表,在元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景德镇乃至我国瓷业生产的主流,官窑和民窑都在生产。就官窑而言,不同时期使用的青花色料各不相同,其中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以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和纹饰秀丽典雅而最负盛名。就民窑而言,湖田和观音阁是青花瓷生产的集中点。民窑较少使用进口青料,更多地使用国产料。纹饰图案方面,早期受到官窑“严禁逾制”的规定,中后期开始突破规格化的束缚。有洪武期的釉上红彩、宣德期的青花红彩⑦,也有成化期的斗彩、嘉靖万历期的青花五彩⑧,还有永乐宣德期的铜红釉⑨和蓝釉、成化期的孔雀绿、弘治期的黄釉等单色颜色釉。

明朝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景德镇以外各窑场优秀工匠的汇集使景德镇成为了瓷业人才的高地,带来了陶瓷艺术和技术的大提升。二是御器厂的设立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明朝于洪武年间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烧造官窑器专供朝廷使用。官窑对于瓷器的追求至精至美,为追求高品质往往不计成本和不惜手段,占用最熟练的工匠和最优质的瓷土青料。三是“官民竟市”的竟争格局初显,促进了民窑瓷器品质的提升。

六、清朝:再创新高,达瓷业发展鼎峰,随后曲折发展

清朝同样是在农民大起义的背景下建立的。为了长治久安,清初清政府实施了兴修水利、减免税负和废除“匠籍”的措施,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迎来了清代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中国的瓷业在此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盛鼎峰期fzl4ts。但嘉庆以后,国力衰退,社会变迁,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瓷业随之步人衰退。总之,清代瓷业经历了一个盛极而衰的演变过程。当然,代表清代瓷业最高水平的仍是非瓷都景德镇莫属。

清朝前期,景德镇陶瓷的工艺和艺术在明代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就工艺上来讲,瓷胎中高岭土的用量较明代更多,陶瓷已达到现代硬质瓷的标准;釉中Ca0含量较明代更低;窑制吸收融合了北方馒头窑和南方龙窑的优点,发明了容量大、烧成快的蛋形窑。就艺术表现而言,品种更加多样,色彩更加丰富。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或创新。比如,釉下彩中的青花和釉里红进一步得到提高。康熙青花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层次分明。而釉里红的发色更加鲜艳,呈色更加稳定。青花、釉里红和豆青釉相结合的釉下三彩更是将釉下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釉上彩中的康熙五彩、珐琅彩、雍正粉彩的突出成就更表现了釉上彩的突破创新。康熙五彩以民窑器为代表,具有色彩鲜艳、光泽透亮、图案活泼、线条有力的特点。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在于在五彩的画面中釉上蓝彩和黑彩的发明使用,加强了彩绘的效果,改变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珐琅彩是在瓷胎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经描绘而成,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粉彩是康熙五彩受珐琅彩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新釉上彩。粉彩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初创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获得空前的发展。雍正粉彩的特点是在图案的花朵和衣服上使用含砷的玻璃白填底,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色彩画面富有浓淡明暗的立体感,色彩种类较五彩多且更柔和。斗彩始创于明成化年间,康熙斗彩整体不如成化斗彩精致娇艳,而至雍正朝则发展至更高的阶段。雍正斗彩的突出成就有:一是仿成化斗彩达到几可乱真的地步;二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的结合,使图案显得更艳丽清逸。在颜色釉方面,尤其是高温颜色釉成就斐然,达到鼎盛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名口繁多,除了名贵的红釉和传统的青釉以外,还有乌金釉、天蓝釉和酱釉等。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由于烧成难度大,一度失传,至康熙朝铜红釉才得以恢复和发展,这其中最著名和最名贵的当属郎窑红和i}豆红。郎窑红是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的成功杰作。郎窑红器具有鲜艳夺口的玻璃光泽,令人赏心悦口。i}豆红酷似i}豆的红色,又带有绿色苔点,给人以优雅清淡的美感。i}豆红与郎窑红并驾齐驱,但l}豆红的烧成比郎窑红的烧成难度更大。乌金釉是康熙年间发明的一种乌黑透亮的名贵色釉。宋代的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青釉发展的高峰,之后一度衰落,到了康熙雍正年间青釉才再放异彩。

到了嘉庆年间,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社会内在固有的弊端已严重腐蚀社会发展的根基,国力渐弱。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不知不觉地落后于西方国家。道光2V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人侵,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缓挥条约》,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的困境使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国力衰退。在此背景下,洋瓷大量倾销,肆意抢占中国的市场,景德镇的陶瓷业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也难逃衰退的厄运。

清朝前期景德镇瓷业发展鼎峰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官窑的复建仿制与督陶官的重要贡献。明嘉靖年间御器厂停办,直至清顺治年间才复建。清前期官窑以督陶官的姓氏来命名以体现其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是景德镇御窑厂所具有的独特历史现象。明代的督陶官由中官担任,清初改为由内务府、工部的官员或江西省巡抚等担任。著名的官窑有康熙朝的减窑和郎窑、雍正朝的年窑和乾隆朝的唐窑。二是具有强制性的“匠籍制”变为相对自由的“雇募制”,瓷业生产已真正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阶段。三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对陶瓷的偏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皆如此,尤其是雍正皇帝直接干预瓷器的生产,决定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四是“官民竟市”的竟争局面促进了民窑的大发展。官窑对优质陶瓷原料的垄断程度减弱、制瓷工匠自由流动性的增强,充分释放了民窑的发展潜力。五是陶瓷工艺的改进和陶瓷艺术的模仿创新。工艺方面,随着瓷胎中高岭土含量的增加和釉中CaO含量的降低,陶瓷的质地更硬更致密。装饰艺术方面,在仿前朝的同时吸收国外的技艺,不断地融合创新,创造性地生产出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品种;品种繁多、五颜六色的颜色釉也达到发展鼎峰。而清朝中后期,景德镇陶瓷业历经坎坷,曲折发展,主要源于政局不稳和国力的衰落。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景德镇陶瓷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原因:稳定的政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的地理位置,优秀人才的汇聚,工艺和艺术的创新,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打一大的国内外需求。通过回顾和探究东汉至清朝景德镇陶瓷业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方面展示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陶瓷文化的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景德镇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