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日常所饮的香片茶之外,冲绳还曾经流行过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被称之为“7..夕了夕茶”。“了夕丫夕”念“bukubuku",是琉球方言,即“泡沫”的意思。因和“福福”二字谐音,故“`7,夕`7,夕茶”汉字有时也写作“福福茶”,我们这里音译为“哺库哺库茶”。哺库哺库茶常用于亲朋好友的聚会,冲绳的文化人喜欢称之为“琉球茶道”。
和一般说的日本茶道相比,琉球茶道没有令人拘谨的礼仪程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吃茶谈笑,称得上是“快乐茶道”。日本茶道用的是末茶,用茶笑在茶碗中搅出一层泡沫即可,没有泡沫高出茶碗的可能。而琉球茶道的茶用的是沏泡好的茶水,和炒米汤混合,用竹帚打出泡沫,把泡沫装在另一个盛有半碗茶水的碗中,使之形成一个高高耸起的泡沫的小山,再撒上些花生米的碎粒即可(图4),和末茶大异其趣。有时,还在茶碗里放人一小块红豆饭,表示喜庆。由于哺库哺库茶的泡沫特别多,喝到肚里会像喝了啤酒似地打隔。但是,冲绳人认为正是这样的隔儿非常舒服,也是哺库哺库茶的魅力所在。
哺库哺库茶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特别,茶钵和茶帚都大得出奇。木制的茶钵直径约26厘米,又厚又重;茶帚是用直径5}6厘米的竹管做的,长度有20厘米以上。击拂时食指和中指嵌人竹管之中,用拇指和无名指抵住竹管外侧,左右往返搅动即可打出丰富的泡沫。
不过,哺库哺库茶和末茶点饮法显然是有某种渊源关系的。上文第一节所提到的陈侃《使琉球录》描写的16世纪琉球的末茶点饮法,好像和宋代的末茶点饮法没什么区别。但到了18世纪,琉球人别出新裁地在末茶里加人了米粉。上文提到的徐葆光《中山传信录》中的描述,文中的“细粉”,在周煌《琉球国志略》和李鼎元《使琉球记》中均作“细米粉”,可见18世纪的琉球人是在末茶中加入米粉点汤奉客的。另外,《中山传信录》中“起沫满欧面为度”的表述也告诉我们,加人米粉大大增加了末茶的泡沫量。大概在后来的实践中,人们才发现了用炒米汤替代米粉能打出更加丰富,且经久不消之泡沫的秘诀。
但也有人从1582年丰臣秀吉举行的北野大茶汤会寻找琉球哺库哺库茶的源头,并认为王国时代款待从中国来的册封使的就是这种哺库哺库茶。理由是,丰臣秀吉在关于北野大茶汤会的告示中号召人们自带茶具,自备茶叶来参加茶会,并说没有茶叶的用“炒米粉”代替也无妨,说明日本在16世纪就有用炒米粉点汤饮用的习惯。另外徐葆光等册封使笔下“以茶末杂细(米)粉少许入碗”的记载,也可以证明款待册封使的末茶是加了“细米粉”的。
学者研究认为,哺库哺库茶主要流行于那霸地区,是中上流社会妇女茶会的一种形式。记录19世纪琉球风俗的《大岛笔记》中已有“年辈妇人振煎茶而饮,若日本乡间”的记载。“振”,就是“击拂”的意思,日本富山县、新渴县、岛根县、爱媛县、鹿儿岛县等地民间都曾有过用竹帚击拂茶水,使之产生多量泡沫的饮茶习俗,名曰“振茶”。虽然琉球的哺库哺库茶和日本民间的“振茶”在材料、工具和饮用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但都是以妇女为主角的民间茶会形式。被称为“冲绳学之父”的伊波普酞1933年在《哺库哺库茶—琉球流行的一种茶道》中说:
这原来是女人的饮料,但因很适合于醒酒,故男子有时亦有所望。
伊波还介绍说,1930年代在那霸市内尚有沿街叫卖哺库哺库茶的习惯。既有饭粒又能促使打u}儿的哺库哺库茶,作为炎热气候的琉球岛民消暑的点心,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琉球的哺库哺库茶在二战以后曾一度消失,后来在复兴琉球传统文化的运动中,经冲绳调理师专门学校校长新岛正子和副校长安次富顺子的潜心研究才得以恢复。1992年,在冲绳相继成立了“冲绳传统哺库哺库茶保存会”和“古琉球茶道哺库哺库茶AKESHINO之会”两个民间组织,旨在传承和普及琉球传统的哺库哺库茶文化。现在,到冲绳旅游,可以在一些茶铺或宾馆品尝哺库哺库茶的滋味,在大阪、横滨也有可以体验哺库哺库茶的琉球茶道教室和餐馆茶店。茶叶公司还开发了配制好的哺库哺库茶用料,只要把用料放进茶碗,冲人开水,即可用竹帚打出泡沫,十分便捷,是游客购买回去馈赠给亲朋好友的土特产之一(图5)。别具一格的琉球茶道—哺库哺库茶作为冲绳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