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自2014年11月至今,我国已开展了三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2016年上半年,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明确从2016年开始,网络安全宣传周于每年9月第三周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举行,这不仅说明国家对网络安全非常重视,也说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网络安全素养主要体现在是否有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伦理道德、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这四个方面。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成果斐然,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给社会进步注入了巨大活力。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交流、购物娱乐、创业兴业,而怀着不同目的的犯罪分子、敌对势力等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技术性等特性从事威胁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个人安全的活动也日见频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由于个人网络安全素养缺失造成的网络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直接影响我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提升青年群体网络安全素养的意义
我国发布的首个《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正面临着网络应用发展迅速与网络安全素养偏低的矛盾,提升网络安全素养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我国要实现网络强国的目标,就要进行“互联网+”的行业建设,其中,网络安全是基石和保障。在网络安全建设中,专业人才和全体民众的网络安全素养培养是核心内容。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青年群体,即18 40岁之间的人占网民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是网民的中坚力量,是最大的用户群体。另外,网络安全素养涉及计算机、通信、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同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交融影响。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青年群体可以更好、更快地带动他人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其信息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整个国家与社会网络安全素养提升目标的实现。
三、不同媒体在提升网络安全素养中的宣传作用
传统媒体(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并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对于提升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在信誉、公信力、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品牌效应。相对于网络媒体,人们把图书、报刊、电视和广播作为判断信息真伪的重要依据。在宣传的深度方面,传统媒体作为专业信息传播机构,在信息收集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在社会责任感以及在重大事件上,传统媒体能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具体的评论方式突出导向,宣扬组织的观点和立场。
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新媒体由于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传播内容丰富,已经成为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庞大的信息量、传播信息的即时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及信息的多媒体特性更符合年轻群体获取知识的特点,其宣传作用的受众人群非常广泛。但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其新闻产品的加工标准、加工方式、处理手段、表现方式等方面的专业性使其在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大打折扣。
高校应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全媒体的宣传作用下,产生和制作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并为青年群体提供筛选、解读、讨论、评论等提升网络安全素养方面的服务,持续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教育及意识导向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提供保障服务。
四、媒体提高网络安全素养的路径
在提升网络安全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以信息卷入的方式,通过全媒体为公众解读各类真实事件、典型案例,以达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公众的共振效应,促进公众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进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并进一步实现从增强正确的安全意识到加深对网络伦理道德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和遵守网络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掌握相关的安全技能的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制度、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新的隐患和漏洞,我们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严谨性以及新媒体的便捷性及时进行安全预警,从而实现在网络安全素养提升过程中“攻”和“防”的螺旋上升,其路径解析如图1所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两年关于互联网的相关会议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是我国要实现网络强国目标的基石和保障,而青年群体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中坚力量,其网络安全素养则是建设和服务国家、社会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