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中国医院专利转化问题的26个小问题归类和提炼,得到政府、医院和医务人员三个层面的八大类问题。
1 政府层面
1.1 政府评价机制制约政府评价
医院科研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科研项目数量、科研经费、科研论文以及成果奖励的数量和等级这种评价体系延伸出来的医院职称评审和科研奖励制度导致医学科研人员推崇拿课题发文章,只注重论文、专利的数量而非成果的质量及其转化特别是医药发明投资大、难度高、周期长,短期内看不到预期的效果,问津者更是屈指可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为了提高医院的影响力,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申请立项、奖项的申报获得等环节,疏于过程管理,结题管理也是形式主义,更不要说科研成果转化。
1.2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是推动专利转化的必要条件,但产品孵化阶段缺乏资金支持,是制约专利转化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转化过程非常复杂和漫长,需要投入足够的人、财、物,每个条件缺一不可。多数科研项目的经费仅能支付专利申请的费用,往往不涉及后续专利保护和转化实施的费用,而事实上,一般专利技术申请授权后,要想走出象牙塔与产业对接,就需要联系制造厂家进行产品试验性生产,试验性生产成功后才能批量作业,在孵化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人员、工艺等整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维持。
1.3 政府科技部门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政府科技部门的科技创新理念滞后时代要求,往往将项目的学术水平及其新颖性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对研究成果是否能转化成产品、转化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以及产业化后带来的收入等问题却考虑不全面,势必影响医院科研工作者选题的时候“重理论、轻应用”一味地强调能否填补学术空白,忽视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也不会考虑科研成果能否变成现实生产力,带来客观的收入。这在源头上造成应用类成果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为专利转化提供基础。
2 医院层面
2.1 医院专利人力投入不足
在当前的管理体制机制下,我国医院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很少设立专职专利管理工作者,一般由科研管理人员兼职,由于科技或科研处日常工作繁杂,加之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多以成果管理为主,专利管理水平有限,缺乏专利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选择等知识产权实务工作方面的经验,对涉及知识产权深层次问题的保护、转化应用、产业化、商业化等问题也考虑不足,专利转化工作开展较为被动,专利转化绩效较低。
2.2 医院科技转化能力薄弱
医院的专利大多质量不高,很难直接应用于市场,只能以技术成果存在于产业链的中游或者上游而从医院自身的科研条件来看,由于资金和实验场地有限,不具备产品孵化的必备条件,这就导致很多专利可能具备转化的前景,但是由于不能进行中间试验,不能生产出企业认同接收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半成品,从而影响医院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网。
2.3 医院缺乏专业化专利转化平台
医院专利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化第一种是凭借科研人员的私人关系,通过已有的产学研合作或个人、团队合作关系找到愿意出资对专利进行推广研发或者直接以转让、独占许可等方式买断专利的企业,而医务工作者工作比较繁忙,与厂家进行谈判、签订合同、分配利益等不在行,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导致半途而废;第二种转化方式是最常见的转化方式,但是医院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推广成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不要提专门的成果转化推广团队,导致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尤其是一些成熟的技术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因而错失快速抢占市场获得产业利润的良机;第三种是企业直接找上门,这种转化方式取决于医务工作本身的学术影响力,对于大部分人员来说并不适用;第四种是通过政府科技部门转化平台进行转化,这种平台如果没有科研管理部门或者卫计委的介入,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有点力不能及,效果微乎其微。
3 科研人员层面
3.1 专利转化的认识不足
尽管医院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在投入资金支持申请及用于授权专利的奖励方面,科研工作者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意识有所加强但是,受到传统科研管理评价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科研人员往往只关心专利的个数,不关心专利的质量,也不关心专利的先进性、实用性,从而使得专利只是一张证书对专利转化及其作用、意义都缺乏深入理解,不想也不愿意别人去转化,即使想去转化也由于缺乏专业的专利背景知识,从而阻碍专利转化工作的开展。
3.2 专利转化的动力不够
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侧重于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几乎不关注专利的有效性和转化实施情况,更别提科研人员转化实施权益分配问题,导致专利权人主动推动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很多人认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才是医务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教学和科研只是附属于诊疗服务的行为,搞科研也是为了晋升职称,甚至有人认为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是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