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困境与抉择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5日

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变坏的时代”,那“如何使这个时代变好一点呢”?最能回答好、解决好这一问题的莫过于“道德”一词。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就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定而有效地回答了长期困扰教育相关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也折射出了当代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作为教育发展的载体,学校是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域,可以说,道德教育能否成功或能否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关键还在学校。就当前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农村学校教育依旧处于“短板”状态,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更是面临众多困境与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将更多的精力和视野转向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有必要剖析当代农村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有必要解析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何以如此尴尬,有必要追问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何以成为可能。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农村学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由来已久。在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教育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复杂多样、作用不容小觑,特别表现为“道德教育在于成人,成就一个有德行的人”。然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遍体鳞伤”,面临众多的困境与挑战,致使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境地。

(一)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体制化严重

道德教育本是教育应有之义,是教育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生成,但“伴随着教育的独立和制度化,德育越来越多地从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变成一种封闭的制度体系”。这种演变使得道德教育逐步脱离实际生活,转向政治生活,具体表现为:一切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均以国家道德教育制度为标准,国家对道德教育进行高度的控制与管理。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这符合政治学的逻辑,但却背离了教育学的逻辑,偏离了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初衷。区别于城镇学校,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以专门的品德(品生)课堂为道德教育中介,通过单一的讲授方式,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等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化道德教育恰恰导致了道德绑架盛行、农村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辨析能力微弱等,学校道德教育缺乏生机与活力。

(二)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科学化泛滥

2005年,鲁洁教授在《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一文中就曾指出,“当代的道德教育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的联系,走上了一条唯知识化的道路”,深刻揭示了道德教育偏知识化,脱生活化,以忽略生活、无视“人”为代价而彰显其科学性。然而,十年之后的当代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依旧如此,一直走在“以道德知识为中心,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道路。一般而言,道德既包括外在化的规范形式,也蕴含内在的善,而农村学校学生往往被动接受道德教育,道德的养成也完全依赖于道德课本、道德课堂以及道德知识。一味强调知识化、追求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增强的只是道德认知,但这种认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这直接瓦解了道德和生活的关系,分离了道德和行为的联系,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往往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农村学校道德教育边缘化突出

人们常说:“成材必先成人”,“成人”是人作为“人”的基础,更是“人之为人”的核心。就学校教育而言,“成人”的关键无疑在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理应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理应是教育的重心。然而遗憾的是,从当前现状来看,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恰恰处于边缘地位且边缘化严重。一方面,相对智育而言,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处于附属地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附属品,具体表现为:德育服务于智育,智育统领德育;德育寓于智育之中,德育是智育的组成部分,甚至就连一周为数不多的专门道德教育课程—品德(品生)课有时也不得不让位于语文或数学等专门学科课程,这些都从根本上隔断了德育与智育两者之间本应具有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道德来源于生活,丰富的乡土文化是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但注重知识化、以国家或地级市道德教育标准为准则的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往往与土生土长的乡土生活渐行渐远,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农村教育中依然盛行,学生价值观受到颠覆,这些都背离了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

二、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何以如此尴尬

(一)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困境的内因分析

就当前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来看,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内部,关键在于学校内部群体(校领导、教师、学生)对道德教育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首先,长期以来,“高分数”“高升学率”作为一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外在体现,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学生学业考核成绩几乎垄断了其教育管理者的全部视野。源于此,农村学校校领导往往漠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视为上级部门检查时能够起到“锦上添花”效果的工具,日常道德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强度微弱,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于体制层面,即“有规定,没行动”。

其次,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道德教育能否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的形成,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的展现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f31然而,农村学校教师往往忽视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性,学生道德教育只以专门的道德课堂为平台,通过讲授的方式大量传播道德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少能“有所作为”,缺乏引导学生道德实践的意识,缺乏积极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热情,道德教育形式单一、方法随意,使得教师作为学生“道德发展引路人”的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间接造成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微弱,道德知识医乏。

最后,每一个人都是道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都忽视了这一点。就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现状来看,学生往往无视道德教育,缺乏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消极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道德学习缺乏主动性,道德学习成效差,自我道德教育意识淡薄,这些都使得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处于尴尬困境之中。

(二)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困境的外因解析

“社会稍有风吹草动,教育必将有所改变”,教育对社会具有很强的依附性,社会对教育具有明显的引领性。当代农村社会早已彻底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稳定的、封闭的男耕女织式的生活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日益频繁,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气温渐暖,人情渐冷”的现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这悄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美德成为一种偶然,道德成为一种装饰”,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受到严峻挑战,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不能确定。

首先,农村学校身处农村,农村社会的转型自然会对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传统人口结构,传统农村的安逸生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而家长间接作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是道德教育的监控主体之一。所以,学生监控主体的大量外流,使得农村学校学生道德学习成效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学校学,回家丢”,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学校道德教育负担。

其次,就农村学校道德教育而言,受网络媒体等大量不良信息的影响,人们的普世价值观受到严重撞击,“金钱至上”观念深入人心,拜金主义广为流传,“有钱走遍天下,没钱寸步难行”的社会现实很早就被灌输到学生脑海深处。当前,大部分农村学生上学只为以后“赚大钱”,学习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智育优于德育,教师被动从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动机不强;学生被动接受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需求不高,农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受到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最后,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如此尴尬的关键外部因素还在于多元文化的高度聚集。冯建军教授曾指出,“文化的多元挑战了人类原有的一元价值和文化霸权,尊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使人类原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渐趋多元化、离散化、冲突化”,而这一点在道德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定位越来越复杂,长期徘徊于传统乡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间,淳朴的民俗民风似乎难以适应“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难以适应“尔虞我诈”的社会环境,绝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似乎违背了传统乡村伦理价值观,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屡次试图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来实现霸权主义,这些都使得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变得异常小心谨慎,道德教育使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三、农村学校道德教育何以成为可能

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对农村学生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农村社会经济的进步都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抛弃抑或放弃农村学校道德教育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那究竟怎样才能使农村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可能呢?

一要调整管理制度。前文提到,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体制性,但从微观现象入手,又不难看出,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管理制度依旧存在管理松散、方法不当等诸多隐形问题。因此,将道德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适度的调整是今后农村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关键,制定适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管理制度、加强道德教育管理强度、明确道德教育管理职责、优化道德教育管理方法、注重组织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等,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二要优化师资队伍。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中的“短板”,农村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主要依赖于学校道德教育。杜威曾说过:“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农村教师是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教师道德教育理念、认知、方式影响学生道德学习成效;另一方面,教师自身道德修养、道德行为对学生道德素养养成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德育从根本上区别于智育,知识传授并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也不是教师道德教育使命的终结点所在。农村学校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道德教育认知,改变以往的道德知识灌输教学模式,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注重道德教育内容多样性、形式多样化,为农村学校创设一支高水平的且具有稳定性的道德教育团队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转变学生认知。学生始终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是道德教育的主体,离开了主体主动性的发挥,道德教育将成为一纸空文,无从谈起。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引领中,农村学校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往往伴有一定的被动性,“何谓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有何意义”等问题对农村学校学生而言是模糊的,这从根本上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偏离了道德教育的价值,甚至彻底解构了道德教育的原有之义。农村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理应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道德学习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兴趣,激发所有学生道德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认知,明确道德教育价值,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学习主动性,保障农村学校道德教育顺利进行。

四要整合教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的选取直接作用于道德教育过程,直接影响道德教育的方式、成效、价值等。长期以来,为规避道德教育的失败及其消极影响,我们习惯于将科学化的道德知识传授视为道德教育的全部,忽略了“道德来自生活”这一真谛,企图将所有带有“丑恶”色彩的事件一件件加以遮蔽,试图通过正能量的传播使人向善。正如杜威所言:“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未来的农村学校应着力于整合农村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好、发挥好乡村伦理教育资源,冲破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挑战,转变科学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建构以多元为取向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道德行为向善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