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为中医学的重点组成成分,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护理学对患者实施照顾和服务的一门学科。中医护理学结合了保健、康复、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治疗措施,能够因人、因病去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融合到其中。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护理学已经变成了医疗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护理界的关注和认同。本文的目的是在认识中医护理学课程设置现状和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中医护理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护理学教育基础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同类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借鉴。
1 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现状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对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中医护理学课程设置则是整个专业护理教学计划的核心,是实施教育的载体,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人才结构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质量’zi。中医护理学课程设置现状表现为:①侧重学科研究,教学内容缺乏特色;②理论教学任务繁重,与临床护理工作脱节;③课程比例安排差距较大,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1.1 珊学内家缺李专能护理学特奋
中医护理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如学习科目众多、学时数多、学生负担较重,没有针对中医护理学专业的临床工作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对于中医特色技术操作、饮食调护、情志调护、用药护理、康复锻炼等方面的中医护理优势也没有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沈勤等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内高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进行研究发现7所中医院校均开设中医基础课程和中医护理课程,中医专业护理特色教学较少,课程体系安排各院校之间差异较大。陈祖馄等调查发现本科护理学专业设置的8门中医课程中,中医护理课程较少,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王晓冰等提出中医护理专业教育失去护理特色则会造成中医护理“西医化”,不利于中医护理专业的发展。
1.2 理论教学任务繁重,实践教学学时受限
由于中医护理学专业的特殊性,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工作于临床一线,受到课程总学时限制,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导致课程上对于护理技术操作、辨证施护等实践教学学时受限,与临床护理工作脱节,不能满足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需求,引起教学效果的下降。邓艳芳等i以全国23所开设本科护理学专业的高等中医院校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中医护理相关课程约占总学时比例的10.6070,理论与实践学时数之比约18: 1。晏利妓等调查发现我国各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西医类课程与中医类课程学时平均比为6.2 : 1,开设中医类课程有39类,57种课程名称,理论与实践学时数之比约7.6 : 1。崔森对东北三省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调查发现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比值平均为1:0.25,课程设置上相对较为合理。
1.3 课程模块比例安排存在差距
中医护理学在课程设置以及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借鉴了西医护理学的教育模式,中医类课程内容比重不足,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医学知识,不符合中医护理强调的“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单亚维等对全国2n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调查发现中医护理学专业存在着设置课程名称不规范、中西医课程比例相差较大、选修与必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等问题。韩丽沙等调查发现全国14所中医院校护理学院(系)本科护理有3种不同的专业方向,中医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异,选用教材较随意。王群提出中医护理学的临床教学模式太过陈旧,而缺乏专业化、启发性以及个性化,这制约了护理的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会使其主动学习的能力降低。
2 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先进的课程设置,如: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是培养具备优秀专业知识人才的基础。因此,构建中医护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中医护理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发展高等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的中医护理人才,对提高中医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和人员素质,促进中医护理学科形成完善、独立的体系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 课程设置以技能为中心,突出“中医”和“护理”特点
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知识内容方面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为主的建筑式课程模式组成,在课程结构上则以基础、临床和实习的三段式结构为主,各个课程的类型在不同的学校,其设置也会有较大差别。一般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结合岗位工作需求,并突出“中医护理学特色”和“强化护理学技能”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进而实现课程教学和护理工作岗位需求的有效融通。石溪溪等提出中医护理学课程应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临床护理技术以及兴趣拓展三大模块的课程进行系统融合,调整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使教学内容与临床需要相一致。张勇勤认为中医护理学临床教学应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运用望神、观舌、辨色、诊脉等中医特色诊察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辨病能力和观察能力。部分院校采用生命周期模式,将专业课分为母婴护理学、儿童护理学及成人护理学等。我国有一些院校开设了护理新进展等特色课程,如:将中医相关课程融合进中医护理学基础和中医护理学临床,将理论与实践紧紧的联系到一起。
2.2 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目的是为了突出它的专业特点,减少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复,减少理论课的学时数,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化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时课程中有必要将现代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以创建中医护理学与中医临床专业以及西医护理学专业不同的课程模式,从而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柏亚妹等提出中医护理学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学模式发展成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并不断朝着“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发展。众多学者提出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问题教学法、形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强化记忆教学法、实践操作法灵活运用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张竞之等提出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对于中医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护理学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2.3 整合考评制度,改善教学环境
中医护理学课程通常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法。张秋霞指出现在中医护理学的考评标准单一,在考核内容上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应该根据中医护理学的专业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做到评价重心转移的结果。曹桂荣坚持“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原则,做到技能、理论和实验并重,全面综合考查和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应与医院模式相结合,建立中医护理学专业实习基地,结合临床实习,全方面提高学生护理能力,改善教学环境。于睿等提出了中医护理学临床教学可以有效地依托于中医特色专科、中医康复疗区和中医特色科室等方面,来进行教学基地的构建,各个医疗卫生机构应该同中医院校建立附属医院或是教学医院关系,多手段、多渠道地为护理的学生提供优质的临床教学环境。
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全体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性的理解所制定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和学时、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教学计划,会对教学活动起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此外,完善中医护理学的课程模块、提升中医护理学的科研水平、健全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加强中医护理学的团队建设、促进中医护理学技术的规范化和拓展中医护理学的服务领域是中医护理学如今所面临的挑战与难题,为培养具备中医护理学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提供机遇。
3小结
随着中医护理学特色优势的逐步凸显、专业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创新、护理人员服务能力的明显提升和专科专病中医护理技术的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建立“突出中医,加强人文,注重整体”的理念,以构建“三位一体”的优秀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教学平台,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考核制度,突显中医护理学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充分运用西医护理学知识,使中医护理学有机结合,具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就业率、提高临床实践适应能力、拓宽中医护理学的学生再就业面的重大意义。令一级学科背景下中医护理学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