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发航空留学热潮
近代知识分子逐渐将目光转至飞机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一战中,飞机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进一步加深了国人的关注,中国政府也加强了对航空领域的重视。从冯如对飞机的自主研制到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提出,引发了一批又一批国人开始转向航空领域,留学欧美学习飞机的研制与驾驶。
清政府于1909年派厉汝燕前往英国学习飞机驾驶技术,成为我国最早学习航空理论知识的留学生。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多次派留学生前往美国、欧洲深造学习,如留学生沈德燮、蒋速受命从英赴美学习航空技术知识,他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尔斯突斯飞行学校学习军事飞行技术,直到1922年学成回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出台了《陆海空军留学条例》,对留学人员的具体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表明政府开始将航空领域的留学生纳人国家的管理范畴。此外,地方的实力军阀受其影响,也选派留学人员赴美进修有关航空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欧洲的航空留学生中,前往意大利的留学生逐渐增多,如林文奎等19人分批赴意大利学习飞机驾驶技术和作战技术,毛崎等14人学习航空构造。抗战爆发前几年,国民政府派往美、意、德等国学习航空理论与技术的人员就有70人之多0137。抗战爆发后,因战事,留学欧美的学生规模有所下降,但受“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引发的航空留学热潮对抗战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抗战期间,共有2722人赴美受训,而其中大部分人在训练结束后回国参战。
(二)促使航空院校兴建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提出后,便在中国掀起了航空热。在爱国青年和海外华侨的积极支持下,兴建了一批航空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知识,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航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孙中山也是较早创建航空学校的引领者,他在其大元帅府建立航空处、航空局,编练航空队,建立飞机装配厂,创办航空学校0157。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航空院校的兴建与完善,组织召开航空技术会议,帮助各高校完成航空系的筹建。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北洋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院校先后成立了专门的航空工程系、航空组。民国时期的航空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态势,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航空人才,如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沈元、吴仲华、陆士嘉等人,他们奠定了中国近代航空发展的基础。广大华侨先后创办中华革命党航空学校、美洲飞行学校、广东航空学校、云南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美洲华侨航空学校、旅美中华航空学校等航空院校,对国内航空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推动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在航空救国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华人开始关注航空领域并积极投身于航空事业。自冯如的航空救国主张被孙中山采纳后,孙中山积极探索航空发展之路,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图强航空公司,其宗旨为“以展布航空事业,图强中国为本”,将航空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相联系起来,并制定了《十年国防计划》,将航空建设事业置于重要地位,其中涉及到中国未来航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飞行人员的训练、飞机的自行研制、航空兵器的购买等方面内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孙中山《训政遗训》中将“航空救国”思想列人其中,成为国民政府在军事和交通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蒋介石政府受孙中山思想影响,重视航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设立航空处,后改为航空司令部,由张静愚任司令,后又变为航空署。为实现强国之路,在航空救国思潮影响下,南京国民政府兴建了欧亚航空公司,开通了南京直达柏林的航线。该公司由中德两国共建,在签订的合同中,公司总资本300万元,中国占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二,由德国负责技术支持并培训飞行员,而中国进行业务管理。这些航空机构和公司的兴建,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