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黄河水沙是维持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最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加大,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黄河水不再泛滥,减少了对三角洲补充水沙的范围;黄河入海流量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对三角洲补水的能力;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要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将改造盐碱与保护湿地有机结合,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黄河三角洲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面积约为6000余km2,海岸线长约350km,大致于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而形成,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现在的黄河三角洲有3000多km2是由于黄河淤积延伸造陆而成,平均每年造陆25一30km2。历史上,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很少,很长一段时期内该地区没有完善的堤防,黄河在这里自由摆动。洪水在自由泛滥的同时,泥沙淤积,陆地不断得到抬高,面积不断得以扩大;此外,黄河水沙还带来了大量的有机质,带来了大量的生物种,使三角洲逐渐具备了多种生物繁衍的基本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生物种群在这里落户,即形成了黄河三角洲特有的生态环境。可见,黄河三角洲是黄河造就的,其形成过程与黄河水沙密不可分。
二、黄河水沙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关系
黄河三角洲由黄河泥沙填海造陆而成,地面高程普遍较低,地下水矿物质含量较高,该地区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多年平均降雨量537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46mm),且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70%以上集中在6一9月份,造成土地极易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正是由于黄河水在这里经常泛滥,黄河水所到之处,使大面积的三角洲陆地得以补充淡水,缓解了蒸发量大、降雨量小的突出矛盾,使一些湿地得以维持;减少了地下水的蒸发,控制了土地盐碱化的发展,为一些生物的生存和延续创造了基本条件。如果没有黄河水的补充,该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将难以维持,如1976年以前的刁口河流路,由于40年来很少得到黄河水的补充,陆地正在不断蚀退,盐碱化加重,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因此,黄河水沙是维持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最基本条件。
三、当前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加大,农业的发展、油田的建设、城市的崛起、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等等,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需要。人们在这里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发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1 黄河水不再泛滥,减少了对三角洲补充水沙的范围
近代,为了发展的需要,国家加大了对黄河口治理的力度,修筑了堤防,使得原来在河口任意泛滥的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行走在两条大堤之间,使大堤以外的大面积陆地不再象以前那样经常得到黄河水的滋润和黄河泥沙的淤填,干旱时有发生,土地的盐碱化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生态环境健康维持的基本条件。原来的湿地退化,次生盐碱增加,植物萎缩,动物种群减少等等。
2 黄河入海流量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对三角洲补水的能力
据统计,20世纪50一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 2000一2015年)黄河进入河口地区的年均水量分别为480.464亿m3, 501.149亿m3, 311.182亿m3,285.940亿m3, 140.755亿m3 , 159.610亿m3,,呈减少趋势,河口水量的减少,自然就降低了黄河向该地区补充淡水的能力。不仅大堤以外不能向历史上那样经常得到黄河水的淤灌,就是大堤以内的滩地,也由于黄河较大洪峰流量出现的几率减少,使得漫滩机遇降低,发生干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 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历史上的黄河三角洲,其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当今的三角洲已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到这里活动,随着工业产出的不断增加,废弃物的排放也要增加,这些废弃物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虽然人们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减少工业化进程给生态环境的健康维持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四、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的措施
要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需要结合黄河三角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地措施,以保证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1 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
从历史的角度看,三角洲生态环境对黄河水沙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由于每年黄河口来水不多,既要优先满足该地区的生活用水,又要满足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因此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的水量更加有限。因此,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黄河三角洲要充分发挥黄河水沙资源的重要作用,对该地区的黄河水用水指标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再分配,并强化节水、积极开发其它水源,尽可能提高生态环境用水量。
2 将改造盐碱与保护湿地有机结合
要保护好湿地,既要维持一定面积的水面,又要维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植被,而适宜的土壤又是植被生长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保护好湿地,必须对盐碱化的土壤进行改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引黄放淤,将泥沙输送到黄河水不能自流达到的低洼地带,抬高地面高程;二是在不具备引黄放淤的地方,通过就地开挖和填筑,人为塑造有利地形,形成上土下水的格局,这样既增加了水面面积,又抬高了地面,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使盐碱化的土壤得以改良;三是种植适应当地降水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增加植被面积。如此,既改造了盐碱,又保护了湿地,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维持奠定良好基础。
3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但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小,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小。在产业体系上,主要包括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等。要维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健康,必须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一是高效生态农业。鉴于黄河三角洲的气候、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大力发展适宜当地的林、果、草;适当安排粮食生产,特别要控制耗水较多的粮食生产;科学安排经济作物。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和促进初级产品的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高效生态农业系统。
二是环境友好型工业。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工业的发展潜力很大,目前基本是以资源生产为主。今后,要注重发展装备制造业、轻纺工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注重能源和资源节约,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三是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等,其中生态旅游业是黄河三角洲发展的重点。黄河三角洲自然景观丰富,可充分利用黄河入海口“奇”、“旷”、“野”、“新”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不突破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森林植物景观旅游、野生动物景观旅游、地貌景观旅游、水文天象景观旅游以及休闲渔业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