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浅谈网络“秀女”现象的本质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0日

()网络“秀女”是鄙俗文化的符号和新型消费品

1.网络“秀女”是鄙俗文化的符号。网络“秀女”们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红”,并不是因为她们真的具有美丽的容颜、曼妙的身材和精美的文字,人们对她们的热烈关注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对精英话语的抗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集体潜意识中的窥视欲望。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偶像、明星,他们大多被包装得过于理想化,在审美疲劳背后,大众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消解的愉悦和颠覆的快感。“秀女”们的共同之处是趣味的鄙俗、性格与行为的另类怪异。她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她们的言行不仅没有正面价值,甚至有些病态和不健全;她们是网络亚文化中的“反偶像”,是鄙俗文化的一个符号。有的评论者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反智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对精英文化的一种挑战[z7

2.网络“秀女”成为新型消费品。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秀女”们的走红并不是因为她们作为女性的物质存在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追捧,而是因为她们成为了一种可以被大众消费的女性符号。这个符号的“所指”为怀着不同的企图、通过网络平台,以暴露自己的身体、隐私的方式寻求展示的女性。当这样的符号进人社会,成为大众的娱乐消费品时,它就成为被赋予了引申意义的符号消费品。

针对她们而进行的论争恰好是一则高效的广告:没有看过的人因为好奇心会千方百计找来看一看;已经看过的人不妨打着批判的幌子再消费一次。这无疑反映出集体潜意识中的窥视欲望。同时,商业化的媒体运作机制又使她们跌人了商业炒作的陷阱。媒体正是利用了人们的窥视欲望:“将触角伸向更具有夸张效果的事件,并将之无限放大,显现在公众面前。”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是这些行为另类的“丑女”“怪女”而不是那些比她们更优秀的女性成为了网络舞台的焦点。甚至连传统媒介也参与到炒作“秀女”的媒体大战中,不惜版面地大肆报道,让她们从“网上”走到“网下”。这些女性的网络秀和她们本身便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消费品。

()网络“秀女”是“话语暴力”和“男性凝视”的牺牲品

1.话语暴力的无情栽害。Gustave  Le  Bon:“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随着知名度的上扬,“秀女”们的个人资料也被网民不遗余力地挖掘出来张贴到网上,个别不太善良的网民“恶搞”手段不断升级,他们借此发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满与困惑,寻求一种刺激和快感。“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在众多的网络言论中,极少见到有人关注这些“秀女”的心理感受,也没有人讨论将有损个人形象的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大肆传播是否牵扯到个人隐私权的问题。

网民群体以戏谑的态度和恶搞的方式消费着这些自我展示的“秀女”,原本以为是掌握在草根女手中的话语权就此转换成了公众的话语暴力,胡续冬称之为“喜剧暴力”。他说:“这堵自恋和起哄之间的看不见的‘墙’造就了当代中国的一个又一个的亚文化奇观,……不知情的表演者们被暴露在与他们的梦想无关的目光之下,成为新世纪‘喜剧暴力’的牺牲品。

2.女性话语的自我颠覆。互联网因其去中心化、开放性的特点,确实为女性提供了参与和表达的可能,但是究其根本,网络也不可能脱离社会建构,因此,在网络世界里必然还是会复制现实社会中既存的两性关系。男性将其在现实社会中获得的性别权力延伸到网络上。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网站以男性为假想受众,只为满足男性的需求,对女性性别角色充满不健康的期待。女性的身体和隐私再次成为男性欢愉的对象,而女性继续用内化的“男性凝视”的规约进行着自我塑造。即使是貌似对男权话语提出挑战的“秀女”们,她们在表达诉求的同时,其实依然在根本上顺从并迎合着男性的目光。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争取自己的精神性别独立和自己的话语空间拓展的先锋们如此一致地选择依靠身体和性来实现自己愿望的原因。芙蓉姐姐的S形身段展示、安置在焦点位置的“性感”胸部,干露露的无底线的暴露衣着,她们炫耀的是女性天然区别于男性的性别特征,甚至更直接地表明“让男人流鼻血”和“勾引来男人”是她们的胜利,这些都是男权文化强制下女性的畸形表现,她们不知不觉地迎合了男性的观赏需求。刚刚觉醒的女性意识被自我颠覆,又重新失陷于男性文化的陷阱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