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年代久远又博大精深,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思想的精神核心。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学说的这一系列原理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五行学说的原理中最基本的是五行生克学,五行生克学说产生于春秋年间,成熟于战国中后期,它标志着人们对五行认识己从表象深人到它的内部结构和交互作用,人们力图依据某种特定的原则或机制,探求五行之间的相互依存或相互排斥的关系。
第一,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原理。
人们通过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形成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之说,“相生”是指“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互相生成、促进和化育,“相克”是指“互相克制”的意思,表示互相反驳、战斗和制衡。
关于“五行相生说”的起源,是人们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的,如:
“水生木”:树木的生命需要水滋润才能成长,故“水生木”;
“木生火”:人类最早取得的人造火种是钻木取火,故“木生火”;
“火生土”:生命在于运动,生命运动过程亦即能量释放过程,亦即火的生成过程。“火曰炎上”指能量释放,在能量释放殆尽时,生命也走到尽头,只剩下一堆灰烬,生命归于一杯黄土,故“火生土”。
“土生金”:土属中性,是向上、外向、扩张发挥到极致的转折点,蕴藏着盛名气机,以及向下、肃杀、收敛之力,故“土生金”
“金生水”,古人认为地藏气,气升化为云,降为雨。
“五行生克说”起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如人们拓荒开地,首先要用火烧荒,于是木燃烧为火,火过之后宜于耕种的灰烬沃土;矿土炼出金属;金属溶解为水;水滋润了树木,这就出现了“五行相生”的循环: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除了“五行相生”说,人们在五行相生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观察到五行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制约的现象,如水能灭火,火能熔金,金能伐木,木能垦土,土能塞水,因而产生了“五行相克”的循环: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第二,五行的相制相化的原理。
“相生”和“相克”是有相互关系的,人们发现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存在“相制相化”的作用,“相生”和“相克”通过“相制”和“相化”产生交互机制。
所谓“相制”,是通过相生之物来制服克我之物,这是一个克服与反克服的循环,反映出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如:
金能克木,但木能生火以制服金;
火能克金,但金能生水以制服火;
水能克火,但火能生土以制服水;
土能克水,但水能生木以制服土;
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以制服木。
所谓“相化”,即通过相生之物来解化相克之物的矛盾,如:
金克木是一对矛盾,但金通过生水,水能生木,来解化金与木的对立立场;
水克火,但水能生木,木能生火,故木能调解水火的对立;
木克土,但木能生火,火能生土,故火便充当了木与土之间的调解者;
火能克金,但火能生土,土能生金,土便是火金矛盾的化解者;
土能克水,但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故金又化解了土与水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我所克者实乃我所生者之子,所以我与我克者又存在一种间接的依存关系。
第三,五行的相乘相侮的原理。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
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五行学说的这一系列原理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它又为中国其他传统科学借作理论基础,并在中国传统学科的发展流传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学科,吸引了近代以来中国众多文化哲人的心力和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