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组合是根据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操作等核心要素,以临床相似性、资源消耗相似性等特征将相近的病例进行分组,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的一种工具为进一步加强学科特色凝练,优化病种收治结构,引导科室秉承三级医院看大病、解难症的功能定位,重点提高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的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本院自2015年开始根据医院统一发展规划及各专科发展和建设规划,推行基于病例组合理念的医院分类病种考核管理体系。
1病种的选取
病种考核管理覆盖全院临床科室(急诊科、干部病房、特需诊疗科除外),每个科室至少选取1一2个病种纳入考核体系,同时细化考核病种对应的诊断名称和手术名称根据各专科的发展现状,将科室分为研究型科室、优势病种相关科室和其他科室三类,各类科室纳入考核管理的病种各有不同
1.1研究型科室军队医院
从2004年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的构想,并迅速传播,国家民政部于2013年4月批准成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研究型医院建设有组织地走向全面发展阶段研究型医院是以高质量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为基本任务,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突出优势,以创新性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以制定和修改临床医学标准和规范为水平标志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研究型科室作为研究型医院的基础,具有导向、凝聚和辐射作用,可以理清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科研教学合作,勇于技术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了加快研究型医院的建设,研究型科室及研究型医师的建设工作已迅速推动起来本院研究型科室与研究型医师的前期遴选工作已经完成,明确以主攻病种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突破日所以,医院病种考核管理体系中将研究型科室申报的研究型病种纳入管理范畴内
1.2优势病种相关科室
自2013年以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探索开展上海38家三级医院病种难度分析、手术难度分析和代表性病种的院际绩效分析,并初步构建以质量和绩效为核心的病种绩效评价体系。本院作为合作共建医院纳入申康中心公示讲评体系,且取得较好的成绩优势病种是指申康中心考核公示且本院收治数量在市级医院中排名前五的病种此类病种将纳入科室病种考核管理体系,相关科室也可选择性上报其他病种。
1.3其他科室
其他科室包括:未达到申康优势病种标准的科室;申康公示的病种不是科室主攻方向病种的科室;未涉及研究型科室及申康公示病种的其他科室以上科室可自主选择1-2个能充分体现专科技术优势和临床特色的主攻方向病种,纳入科室病种考核管理体系。
2考核评估方法
2.1研究型病种考核评估方案
研究型病种主要对主攻专病方向收治患者数占出院人数比例、主攻专病方向收治患者比例增幅、主攻专病方向收治患者外省市比例等指标进行考核,将建设周期内的验收标准分解为年度目标,任意2项达标为合格,3项均达标为优秀(表1)
2.2申康优势病种考核评估方案
申康优势病种主要对病种收治数量在市级医院中的排名、病种收治数量占市级医院该病例总数比例、病种收治数量占科室出院患者比例增幅、病种均次费用超出市级医院均值等指标进行考核,任意3项达标即可评定为合格或优秀(表2)
2.3其他主攻病种考核评估方案
其他主攻病种主要对病种收治数量占科室出院患者比例增幅、病种收治数量同比增幅、外省市病例比例增幅、病种均次费用同期增幅等指标进行考核,任意3项达标即可评定为合格或优秀(表3)
在实施以上分类考核评估方案的同时,医院将科室病种难度系数、诊疗效率、治疗质量等相关指标纳入病种考核评估体系,动态监测评估、定期讲评分析。
3体会
3.1完善病种管理相关机制
围绕病种管理应建立:①质量监控机制相关职能科室,对影响病种管理的医疗行为、病历质量、合理用药及诊疗费用等方面加强常规监控②公示讲评机制从院间及院内两个维度定期分析病种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对全院、科室、主诊组、主诊医师/主刀医师的病种相关绩效指标进行公示讲评,查找问题,督促整改③绩效分配机制将病种评价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通过奖金等形式给予激励,形成长效的绩效分配机制。
3.2根据各专科发展现状建立分类病种管理考核体系
各家医院内部各专科均有发展不平衡、资源不均等的现象,病种管理不能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如针对各个专科均建立个性化考核方案,难免会影响整个管理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各专科现状,将科室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科室采用同一管理考核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科学、合理、实用的医院病种管理考核体系,逐步将考核结果应用于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与各科室核定考核病种,协助学科带头人梳理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下一步发展方向,凝练学科特色,优化病种收治结构,引导科室秉承三级医院诊大病、解难症的功能定位,重点提高疑难复杂和急危重症的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3.3提高病案
首页填写质量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病案首页填写不规范导致的基础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病种绩效指标统计的标准化、精准化因此,为把病种管理考核的结果纳入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病案首页书写,确保提取数据的准确性,其中重要的是建立既能满足统计需求又能适应临床医师书写习惯的临床诊断编码库,规范临床诊断书写,提高诊断与编码对应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