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1.1 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概念认定的不同标准
与大企业的概念认定相比较,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随着国家、地区、时间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以量的角度而言,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资产规模、资本规模、市场占有率及销售额等各个指标考虑,因相关定量指标极易获取、便于操作、容易理解,则此种界定方式多见于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 的界定;以质的角度而言,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从那些能够揭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本质特征的指标考虑,比如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集中度、企业自身独立性、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处地位等,因相关定性指标难以明晰划分界限、不容易全面掌握信息等,则世界各国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会用此方法界定中小企业。
针对各个行业在技术水平、经济规模、资源使用状况、从业人员数量、风险收益情况等各个方面所出现的差异,中小企业在不同行业呈现的特征各不相同。加之受到世界各国自身经济体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中小企业目的有所不同等原因所限制,因此国际上不同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也产生较大差异。整体上讲,国际上至今未能关于中小企业概念达成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
1.2 当前我国界定中小企业标准
在200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后者是前者的配套实施条例。两套法案的出台旨在为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创造城乡就业机会,发挥并提升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及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对此,我国对中小企业概念界定主要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企业销售额以及资产总额三大指标入手,并根据建筑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及餐饮业等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规模,进行了明确的划定。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3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6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对于批发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1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对于零售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100人以下、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对于交通运输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5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对于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4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对于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来说,从业人员数在400人以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2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理论
在1958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所提出MM定理是现代经济学对现代企业融资结构所展开的最瞩目研究。在MM定理中,现代企业市场价值和融资结构之间所存在关系被阐释得淋漓尽致,该定理立足于在某些既定条件下,市场产生了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融资结构,明确了存在信息完全的资本结构是企业价值与融资结构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但现实情况则是,只有大企业才真正能够在有效率的公开资本市场中获取融资,而那些信息不够透明的中小企业更为契合另一种称作“融资次序理论”的理论模式。融资次序理论对企业融资结构所开展的研究以非对称信息为基础,其着眼于信息问题对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的具体影响,抱持不同融资方式所要求信息约束条件与其向投资者所传递信息相互不同的观点,从而衍生出融资成本及其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有异的观念。在融资次序理论指导下,中小企业选择了先内源后外源的融资模式,以及在外源中先债权后股权的融资方式,将融资渠道依次设定为无交易成本的内部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交易成本相对偏低的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融资结构理论,自创立伊始到成长发展阶段直至发展成熟,我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不断减少、外源融资逐渐增多,但整个过程企业对债务融资一直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但纵观该理论,虽然对特定约束条件下企业对增量资金表现出的短期性融资行为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却始终未能对企业成长时期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加以全面说明。
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诞生。该理论是由Weston 和Brigham按照企业所处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来源变化而提出的,在其具体内容中,企业融资结构所受影响因素被详细划分出企业资本结构、销售额以及利润等具体指标,进而企业的金融生命周期被设定为初创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三大阶段,到了后来又详细延伸为创立期、成长期1、成长期2、成长期3、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六个阶段。在不同经营阶段,企业融资来源不同,即在创立期,创业者的自有资金是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该时期企业资本化程度偏低;在成长期,创业者自有资金、留存利润、租赁、商业信贷、透支、银行短期贷款等都成为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该阶段企业往往面临存货过多、流动性风险过大等问题;在成长期2,企业不仅要选择成长期1的融资渠道,更要积极寻求源于金融机构的长期融资,但该时期企业仍须解决较大的金融缺口;在成长期3,企业要选择成长期1的融资渠道,更要从证券市场上融资,以解决此阶段的控制权分散问题;在成熟期,企业会选择上述所有融资渠道,此时企业投资与回报基本平衡;在衰退期,企业会将金融资源逐步撤出,同时实施并购、股票回购和清盘等措施,企业投资回报也逐步下降。在此之后,美国经济学家Berger.dell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企业的融资模式,并揭示出企业融资结构的一般性规律,这在之后的企业管理中广为使用。
3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理论分析
从资本缺口或者权益资本融资缺口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在筹融资方面存在更大难题。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议员麦克米兰便得出一个惊人的发现,即当企业面临其所需外源性资本规模在25万英镑以下的情况时,该企业将极难从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该发现被麦克米兰界定为金融缺口;金融缺口的产生源于两种情况,一则高风险,中小企业在高风险的压力和高额的监督成本之下,极难获取外界投资,二则中小企业不可能在发行股票的最低资本规模要求以及挂牌上市费用等较高的情况下,在股票市场上得到融资;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基础上,非正式权益资本市场、二板市场、风险投资体系等共同构成的直接融资体系,已经对权益资本融资缺口束缚企业发展的情况起到缓和作用。
从债务融资缺口或者债务资本融资缺口分析,中小企业虽然筹得债务资金,但同时也遭遇经营困难,这便是债务融资缺口或者债务资本融资缺口,根据国际上先进经验,中小企业外源性债务融资主渠道在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所提供贷款,但即使中小企业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抵押品或者能够接受较高的利率,但其仍然难以及时得到自身经营所需的贷款;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不具备较强的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国家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中小企业无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抵押或者担保的客观现实等情况,都成为债务融资缺口的具体成员,对此,中小企业不得不一一化解自身信贷规模有限的各种原因。其中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中小企业这一资金需求者由于比银行这一外部资金供给者掌握了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则使银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从而导致银行不愿意向其提供贷款;中小企业抵御市场波动能力的局限性使之违约率与到比率偏高;中小企业无法以担保或者抵押方式融资,则其在进行贷款申请时则面临信贷配给或者接受不利贷款条件的选择;国家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之处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中获取较大规模的融资。但在金融体系不断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将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机制,用以保障信息技术的提升和信贷的安全。而且,在逐步健全政府信贷担保体系的同时,中小企业融资中所遇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诸多问题,也将逐一得以缓解,这也大大弱化了债务资本融资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