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普遍起步较晚,步伐也较慢,在培养目标定位、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及合作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快构建符合自身特色,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创新精神突出的国际化人才n2i。人才培养特点决定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多方面协调和努力。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需要从国际化目标定位、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及合作交流等四方面构成完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国际化为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高校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时,首先要确定其国际化培养目标的方向,这是培养模式是否可行的成败关键。培养目标制订应当以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和发展为口的,与专业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发展定位相结合,并且兼顾本校国际化战略及教学计划需求。在制订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当着重调研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及专业现有资源和优势,将培养符合国情、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二)以国际化为导向,完善师资力量
提升高校教师结构国际化水平能够有效支撑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因此高校应当坚定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教师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增强师资力量与国际接轨,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目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重中之重在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其是高校快速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是应当增加人才引进的投人,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待遇以示诚意,并配备科研团队和科研启动经费,提供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二是围绕海外高层次人才产生规模效应,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制度,团队科研人员选聘与国际标准接轨;三是多样柔性引进海外智力,打破地域与身份限制,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或者担任客座教授、荣誉教授等,实现人才国际化交流与协作。
(三)以国际化为标准,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然而现有专业课程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培养有国际竟争力人才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革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遵循系统化、国际化和实践化原则。如表3所示,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当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优化课程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强调课程教学的体系化和专业水准,试点开设英文专业课程和文献研讨课程。课程设置既要体现知识的专业性也要体现应用的国际性,围绕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国际化教材和灵活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学生国际化思维和认知。
(四)以国际化为引领,创新合作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应当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社会实践的国际化和多样性根据目前全球高校的合作交流趋势和国内高校的实践成果可以发现,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应用性项口中,体验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服务社会需求。因此,为培养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高校应积极拓展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可通过跨区域的校际间联合培养或校企产学研协作的方式加快实训基地建设,集中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和特色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国际竟争力,为学生进人全球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现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提升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因此,未来高校应当致力于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拥有理论知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