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发展视角下“互联网+”教育的高效率生成性和大规模涉猎性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0日

高效率生成性

互联网是一个生成平台,师生的智慧性成果能够被快速显性化。比如,课堂上师生们的创意可以被转化为可见的作品;教师的思想可以快速地录制成微视频,或形成学术短篇在诸如微信的圈子里转发;利用智能终端快速记录个人的灵感随想,哪怕只言片语的言谈,都是鲜活的思想智慧。从这个意义说,生成是无形向有形的转化。

互联网的本质是可控的复杂关系,关系的生成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点对于教育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师生面对困境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找到相关的人或资源,及时地获得所需的支持,这是关系的生成。同时,这种行为在大数据技术中又生成更深层的意义,继而衍生出新的价值。可汗学院创立人萨尔曼·可汗说“每一次与我们系统发生的交互都被记录下来,并且这些数据被用于向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学习进程的实时汇报”f510基于互联网的行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事件,在其逝去的一瞬间又汇聚成新的意义。比如学习过中“暂停”“删除”操作汇聚成海量数据时,其规律性便自然显现。这类生成过程无须主体的介人,但可为主体所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的高效率生成性之特点会被凸显出来。

公共知识自由存取的今天,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职能日趋渐微,“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学具备了支持“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基础,高校教师应深刻理解教育的生成性特征,“教育即生成”在教育话语中并非一个新思想,“互联网+”语境中的“生成”则有着多层含义。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生存论教育哲学中提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启迪其自由天性,使他们自由生成”。从学生个体生命成长来看,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人知识不断习得的过程,更是学生个体生命不断自觉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知识不断内化为个体独特的生命质量,个性化的内在潜质不断得以绽放、呈现,不断实现个体生命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身知识和技能随之生成,这也是其最原本的含义。在大力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加上互联网要素,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极为活跃,这个过程中的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极大增加,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和能力把握这些未知的、不确定性,将其转化为鲜活的教育事件。有学者提出“教育量子理论”,教育生成点像量子一样高频“随机”出现,教师稍加引导即可能形成具有智慧性的成果。

大规模涉猎性

高度分工为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高度整合则是个人生命历程的必然要求,个体只有将分工细化的碎片整合于自身才能保证自己与世界的和谐。而这种整合则需要个体知识面宽广,不同领域的知识碎片在个体智力的作用下酝酿成智慧性成果,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为高校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靠吃奶而产奶的奶牛不是好奶牛”,一头好奶牛必然是吃各种草生产出优质的奶来。传统意识是“隔行如隔山”,而在互联网成为人类知识库的时代,“山”被逾越了,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了解其他领域。

高校教师在“互联网+”教育境域中,必须大规模涉猎人类的知识,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文化融合于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教学之中。最切近的例子,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互联网都是新事物而非专业内容,但每一个个体都与之发生着各种关联,如何将自己的工作与之融合,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即“如何+”,此刻个体则需要涉猎互联网相关的知识与技术。社会呈加速发展势态,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了解最新的技术、思潮和趋势,不追逐流行时尚,但要勇立时代潮头。

未来的学习者被称为“数字上著”,他们借助社会性资源习得越来越多的“杂学”,他们伴随着频闪虚拟视频长大的,他们习惯于超文本的瞬时性,兜里装着他们的“世界”,腿上放着他的“生活”。这些都是未来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必须融人他们的文化,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这要求当代和未来的教师必须大规模涉猎各领域信息,方可为人师。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